在保护、利用、更新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杨卫泽认为,传承文化基因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维护层面。应力求在保护、利用与更新之间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南京的历史街区、风貌区和民国建筑何其珍贵,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如果只是维护其外表和存在,其承载的城市功能一旦衰退,缺少了人气和活力,就会失去原有的风采。所以,文化资源需要保护,也需要利用,更需要更新,这才是文化基因传承的基本规律。通过更新改造、环境整治、功能转换、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挖掘和发挥历史街区、风貌区和建筑的综合效应。
“我们将怀着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之心,保护好‘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及空间形态,保持好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和历史风貌,延续好城市人文脉络和独特气质,让历史文化名城的恢弘气度得以再现。”杨卫泽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顶层设计,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按照城市整体格局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化古迹三个层次,串联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点线面城有机统一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通过规划布局、保护性修复以及生态建设,努力“护其貌、扬其韵、传其神、铸其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最怕的是过度开发、大拆大建,将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明城墙两侧的规划控制,保护老城景观视线走廊,把老城确定为高层控制区,划定高层禁建区。同时,对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等历史城区实施特别保护控制。
把明城墙大报恩寺等稀缺资源打造成国际品牌
杨卫泽举例说:雅典和罗马古城之所以令人神往,关键是其古建筑群落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所以南京将更加聚焦自身独有性、稀缺性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震撼力的文化品牌。南京具有稀缺性的文化品牌其实也不少,比如,南京明城墙,是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长达35公里,至今仍完好保存25公里,为世界现存古城垣之最;大报恩寺是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佛教中心,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佛顶骨舍利的重光,更加凸显了南京佛教文化资源的世界影响力;科举制度,被称为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制度发明,成为各国复制的世界性文化,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素来享有盛誉;汤山葫芦洞出土的两个直立猿人头盖骨,将南京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到了距今约50万年。“这些文化资源完全可能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杨卫泽表示。
杨卫泽要求,要打破制约文化传承的桎梏藩篱。他说,稀缺文化资源缺乏妥善保护,优质文化资源无法高效利用,是南京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明城墙和拥有千年古刹的文化圣地栖霞山,潜在的文化旅游价值一直无法实现,多年来一直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兴”的窘境,症结就在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畅。下面将大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