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叔(化名)今年48岁,开出租近30年,爱聊,典型的北京的哥。他喜欢电子产品,闲着的时候上网、鼓捣手机应用,偶尔帮街坊和同事弄弄手机、电脑软件问题。在同龄的哥里,强叔绝对算“潮”的,被人夸奖他玩软件不亚于年轻的哥时,他嘴上急着分辩“那可算不上”,脸上的笑却早已藏不住。
在强叔的车里,装着一个平板电脑,“用打车软件给配的,那时候北京还没几个打车软件,用软件招车的人也不多,我可是头一拨儿。”他的另外一个装备是一部国产智能手机,“手机屏幕小,只装了一个打车软件。”
就在昨天,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将立即对出租车内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的问题进行整改规范,严格执行“一车一终端”的规定。
“这个终端的标准是啥?是手机还是软件?”强叔觉得这事不靠谱,“他们都没把标准弄清楚就急着管,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么管不对路子,这里头事儿多着呢,其实这些软件还有好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也各有长处。”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强叔拉活儿的方式,也渐渐改变着他的想法。
上网接活儿
缩短路上空驶时间
今年是强叔的本命年,“都奔50岁的人了,岁数大了,干活也不想太拼命,拼也拼不过年轻人。”因此,强叔给自己降低了要求,开单班车,每天工作约8个小时,每周工作5天。
因为当的哥,强叔有机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加上我爱跟乘客聊,所以有什么新鲜事、新动向我都知道得差不多。”他一直喜欢电子产品,“爱鼓捣,我们家WiFi都是我自己摸索着弄的,别人家都是孩子给弄。”
2013年1月,打车软件百米打车在渔阳出租公司门口做推广,强叔看见就凑了过去。“那之前我没用过打车软件,但一直对这个感兴趣,那时候北京没几个打车软件,用软件招车的人也不多,我是头一拨儿。”其实最先吸引他的是那个装在车里的平板电脑,随后他才意识到,“这不是电子产品的事儿,是互联网的事儿。”强叔曾想象过网上接活儿,“没想到这么快就成现实了。”
三天后,强叔接到了他的首单网络叫车。这之前,他接活儿的渠道只有扫街和电话叫车两种。
用了不到一个月,强叔觉得工作效率提高了,“我接活儿的概率比以前要高,以前是在马路上扫活儿,现在减挡空驶,或者停下来歇一会儿,这期间肯定会有人用软件叫车,以前总想多看几眼路边,怕错过好活儿,用打车软件就不一样了,有活儿就会提醒,勤快了再多扫着路边,挺好。”
2013年7月,强叔的手机里装上了嘀嘀打车,“公司让装,没想到发展成现在这样,反正有钱就赚,这是合法所得,要我说也就是互联网啊,为了抢用户都能倒贴钱,搁以前,没人这么干。”
百米打车统计显示,以往,北京乘客的平均等车时间为14分钟,而现在,司机平均应答时间为53秒,乘客从发出打车需求到坐上出租车平均用时6分钟。“现在抢单有奖励,应答时间比这个可能还快。”强叔说,两个打车软件交替用,哪个有合适的活儿都尝试抢单,再加上空驶时看着路边的街招乘客,不光是乘客等车的时间缩短了,他空驶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