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示在哥伦比亚中国人加强安全防范,到敦促政治解决利比亚危机;从关注德国肠病疫情,到表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遴选原则……这不是外交部新闻发布厅,也没有庄重严肃的发言人,但国际社会热点话题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回应。
这是“试水”新媒体近两个月的外交部微博“外交小灵通”,舆论评价这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新“名片”。
打开位于新浪微博的“外交小灵通”界面,可以看到,自4月13日开通以来,“外交小灵通”已发布约500条微博内容,吸引约21.5万名网友成为“粉丝”。
淡蓝的底色、简洁的页面、丰富的图片,“外交小灵通”在页面设计上与普通网民的微博区别不大。但以外交部花坛取景的头像照片则体现出了外交工作特色——花坛修剪成两只和平鸽状,振翅欲飞,昭示和平。
在内容上,“外交小灵通”既报道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等重大外交活动,也提供出境安全提醒、签证信息、新书发布等服务类信息,还有外交官分享亲身经历,展现他们用相机捕捉的历史瞬间。从栏目设置上看,微博推出“外交史上的今天”“外交礼仪”“外交邮品赏析”等栏目,增进公众对外交历史和常识的了解。
“新鲜出炉,热气腾腾!小灵通终于拿到刚刚发行的中国和奥地利建交40周年纪念封啦!速来围观!”“今天(8日)下午两点,第三届‘蓝厅论坛’将在外交部举行,小灵通将实时播报消息,欢迎关注!”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图片展示,微博向网民呈现出中国外交的多个方面,便于同网民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不仅图文并茂、内容鲜活,用词也有别于公众印象中一本正经的外交辞令,十分平易近人,还时常运用当下年轻人常用的一些语气词。
不仅如此,微博还分享了多张外交部新闻发布厅、橄榄厅、南楼等外交部内部照片,进一步拉近了网民与中国外交工作的距离。
在异常活跃的网络世界,“外交小灵通”的一举一动都引发了关注。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外国驻华使馆、知名主持人、记者、学者等微博名人踊跃转发“外交小灵通”。热心网友自发注册了“外交小灵通_智囊团”的微博,为外交部“出谋划策”。还有网友建立了名为“通心粉”的粉丝微群,发起对外交部微博运行趋势的投票。甚至在百科网站上都增加了一个“外交小灵通”的词条……
不仅“粉丝”围观踊跃,一些媒体也纷纷聚焦“外交小灵通”。过去近两个月,国内外上百家网站广泛转载外交部开通微博的消息,普遍认为此举是“外交更好地服务大众的亲民举措”,是“官民互动新模式”,更是“全国网民走进外交、了解外交的窗口”。还有媒体以《“微博之力”拉近全球中国心》为题报道在非洲、欧洲、美洲的华人华侨上网关注外交部微博的消息。
面对外交部从国家部委到网络“小灵通”的转变,不少网民评价这是中国外交走近民众的一大举措。网名“小小信徒”在微博留言中说,“感觉外交部可爱又亲民”。不少网民纷纷留言互动,表示对“外交部发言人如何选拔?”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时事热点很感兴趣。
外交部负责“外交小灵通”运行的官员介绍,希望通过“外交小灵通”与公众进行更多沟通、传递更多信息。今后将发布涉及中国外交的多方面、宽领域内容,媒体没有报道过的消息、预告消息等都会涵盖。
对此,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认为,“外交小灵通”微博搭建起了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平台,这一平台有效利用了网络速度快、透明度高、覆盖面广的特性,网民可以借此得到更有时效、更丰富的信息。
同时,刘江永认为中国外交部还能借助这一渠道与网民互动,吸收信息,切实做到“外交为民”。
今年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多次借新媒体“发力”。3月初,中国政府赴利比亚工作组圆满结束协助撤离在利比亚中国公民任务,这其中,微博等新媒体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据外交部官员介绍,年初利比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后,在利比亚中国公民安全受到威胁,曾有一家在利中资机构利用微博发布信息,通报800多名员工的情况。公共外交办公室及时将这一信息转告领事保护部门,协助这些中国公民成功从利比亚撤出。
“海外中国人在遭遇安全等事件后,利用微博可更方便与外交部取得直接联系,从而有利于事件的及时解决。”刘江永说。他认为,随着在海外生活、工作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公共安全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新媒体等公共外交平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通微博是中国借助网络切实推进公共外交的重要表现,也是必然趋势。”刘江永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