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副部长:社保如何更给力 让幸福的感觉更多些
如何更公平——
首先解决“有无”差别,再通过多次调节缩小群体间不合理差距;
“并轨”大方向明确,须做好顶层设计
【镜头】 2012年继续上调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消息公布后,北京市退休职工张先生并无欣喜之色。“再怎么调也比不上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他后悔前些年改革时到了中国集邮总公司,而原本差不多年龄、学历、职位的老同事,从工信系统退休后,养老金至少比他高出1000元。“七连调、八连调,每次都大说特说。上调当然也是好事,但为什么不说说企业退休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呢?”
记者:近几年,不同群体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享有制度的不同以及最终待遇的差别,引起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社会保障本身应促进公平,而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双轨制”则扩大了不公。
胡晓义:社会保障属于上升无止境的刚性需求。当制度安排严重缺失时,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当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会强烈起来,自然会出现群体间相互攀比现象。
我们高度重视“公平性”的问题,也采取了多项调节措施。但平衡这些利益关系,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地把各类群体的待遇标准拉平,而要按照中央关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努力实现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并在多次调节中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不合理的差距。
记者:缩小不合理的差距,今后会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胡晓义:实现公平,第一位是解决“有无”的问题。有的人有社保,有的人没有,这种差距是最大的。譬如养老保险,目前城乡参保人数6亿多,覆盖面不小,但毕竟还有好几亿人没有养老保险。现在首要工作仍是改变有些人无保障的状况。
然后是调节不同群体间的待遇差。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着机关与事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同类退休人员、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灵活就业人员与单位就业人员等种种利益差别。医疗保险,存在着公费医疗和职工医保的差别。近几年,缩小不合理待遇差的工作一直在推进,例如养老金 “七连调”。
我们掌握的情况是,多数人对上调养老金是肯定的,目前反映差别较大的主要是企业退休职工中的高技术人员等,因此在调待遇的过程中会继续向这部分人群倾斜。在总结7年连调经验的基础上,人社部正抓紧研究制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总体考虑,一是总量上要使基本养老金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相挂钩,建立联动机制。二是结构上要适当平衡相关群体的待遇水平,包括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新老退休人员之间,以及退休人员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减少和缓解矛盾。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激励约束机制的关系,鼓励早参保、多缴费、长缴费。
此外还有地区间的差异。近几年在调整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的过程中,也注重适当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待遇水平,中央财政对养老金水平较低的省份给予了大量补助。
记者:大家还是觉得步伐慢了点,为什么不能尽快“并轨”呢?
胡晓义: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大家应注意到北京市从今年起改革了公费医疗制度。其他社会保障也将逐步推进。
为什么不一下子统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稳步向前推进。养老保险是管几代人的长远制度安排,又涉及复杂的历史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精心搞好全面、稳定、深思熟虑的顶层设计。否则,仓促上阵,难免朝令夕改,可能造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要汲取过去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顶层设计做好了,既让不同群体都能接受,又助于公平。不同制度间的衔接也很重要,比如新农保和职工养老的衔接,企业养老、事业养老的衔接,测算精准才能保证公平。否则新制度可能产生新的不公平。
这里要明确一点,社会保障强调权利和义务相对等。比较彼此待遇差异,不能只看结果,不看参保时间长短、缴费多少。即使在普惠式的制度安排中,也应适当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老龄化怎么办——
对“空账”无须过分担心,养老保险基金结余1.9万亿元,当前按时足额支付没问题;
社保金投资运营正在研究,投资有多种选择,前提是确保安全
【镜头】莫玲就职于北京一家出版社,月工资6000多元,每月的工资条上都会显示扣去养老费近500元。拥有养老保险让莫玲感到心里踏实,但最近,相继在网络上看到“个人账户实际上没钱”以及“近半省份养老金透支”等消息,让她担心起来,“等我20年后退休时,正是中国老龄化高峰,养老金支付有保障吗?”
记者:前不久,有学者提出,中国目前养老保险空账高达1.3万亿。这让许多人为“养老金还能不能发得出”担心。社会保险基金当前是否存在支付风险?
胡晓义:首先要请大家放心,目前社保基金按时足额支付没问题。
对于空账问题,要全面地来看。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最初整个养老保险采取现收现付的方式,个人账户是记账。从2001年开始,陆续在13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
如果单看个人账户,空账的确存在且数额不低,目前正在逐步做实的过程中。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整个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是有结余的。2011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35万亿元,总支出1.8万亿元。加上历年的结余,目前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达2.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约1.9万亿元。统筹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不存在太大问题。
当然,目前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国统筹,因此有的省份盈余有的省份不足,不足的省份需要财政补贴。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最大的不同在于,商业保险往往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运作“以收定支”,出现“收不抵支”就很难运行下去。社会保险则不同,当然也要避免出现巨大的赤字,但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不仅看自身收支,而是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国有资产等紧密相联。因此,我们既要未雨绸缪,又要充满信心。
记者:那么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又怎么样呢?
胡晓义:“老龄化”的确给制度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7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将达到15%左右。有学者测算,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在2015年前后突破50%,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机会窗口”将逐步关闭;即使严格控制养老金增长水平,2030年前后养老金支出总额也将以10万亿计。各种研究的成果还需深入论证,但总的判断方向是一致的,即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一是不怕,坚信只要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国任何时候都能养活自己的老年人,而且会让他们生活得越来越好;二是认真对待,因为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发展中大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上没有先例,必须立足于国情不断地探索,抓紧进行制度、政策、资金安排的准备。
记者:具体的准备包括哪些呢?
胡晓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继续扩大覆盖面,向“全覆盖”迈进。覆盖面扩大了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共济”的功能。
二是增加资金储备。除了我刚才提到的社会保险基金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所累积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为将来有可能面对的支付高峰做好储备。
三是安全投资保值增值。随着资金积累的增加,应当考虑采取措施避免贬值。目前人社部正会同其他部门共同研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问题。我想强调一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争取在一个较长周期内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有多种选择,但都必须符合安全第一、收益稳定、全部收益用于参保人这几条基本原则。
四是一些地方在进行延迟退休的探索。目前,中国实际的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我们首先要进一步规范退休制度,同时对一些地方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的探索积极地总结有益的经验。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