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关心和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气象工作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最近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有哪些夺目亮点和显著成就?有哪些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
我国气象事业发展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记者:近些年来,气象工作面临的形势怎么样,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郑国光:最近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关心和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气象工作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面对新任务新需求,面对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严峻考验,中国气象局党组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大势,团结带领各级气象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大幅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有力支撑,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谱写了新篇章。
回顾过去五年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得到根本性提高,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面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面貌、气象台站的面貌和气象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取得了重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
公共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效益更加突出
记者:气象事业发展确实亮点不少,您认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什么?
郑国光: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公共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效益更加突出。五年来,“莫拉克”超强台风、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取得重大胜利。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个五年减少了近2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由1.22%降低到0.91%,标志着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和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气象保障取得圆满成功。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对粮食减灾保产、实现“八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基层气象部门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切入点。
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抗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显、作用更加重要、影响更加突出。中国特色气象服务已经在国际气象界显示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