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骏马奔腾跃北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

2012-10-25 09:02: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农牧业基础怎样不削弱更强化

农区增产,牧区增绿,产业化让一个个农牧业名牌产品从草原走向全国

工业增长的势头再猛,农牧业基础不稳固,也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协调发展。

“这些年来尤为难得的是,内蒙古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农牧区,农牧业基础得到不断强化。”内蒙古发改委主任梁铁城表示。

红的荞麦、白的莜麦、金灿灿的小麦,大型收割机穿梭广袤田间,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也是大粮仓。”在内蒙古农区采访,常听到干部群众这样自豪地说。

在内蒙古,矿产资源和畜牧业是主业。“光挖煤就能挖几百年,用得着费那么大力气种田吗?”

“吃饭是自己的事,还是要靠自己,要舍得在农业上投入。”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说。

内蒙古自然条件差,“三年两小旱,七年一大旱”,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发。

旱,就让作物小口喝水。今年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南昌村的农民备耕又多了一项新内容——发展膜下滴灌,把传统的“浇地”变成“浇苗”,既节约了水资源,肥料也通过滴管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提高了吸收利用率,每亩节水增收达260元以上。

用工业上赚来的钱,发展农业。

内蒙古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灌溉,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惠农力度,补贴种粮农民。同时,不允许各地擅自开荒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今年内蒙古农业丰收已成定局,粮食产量预计突破500亿斤大关,实现历史性连续9年丰收。”郭健说。

而今,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商品粮调出区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内蒙古与很多省区不同,除了“三农”,还有“三牧”问题。13亿亩天然草原,不仅是牲畜的“粮仓”,牧民赖以生存的“饭碗”,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

“牲畜多了,草就长不好;草不好,牛羊就不上膘、卖不上好价钱,收入就少,人们便使劲扩大养殖量;畜群减不了,草场生态难以好转。”牧区一度超载过牧不堪重负,走入恶性循环,粗放的生产方式使牧区发展难以为继。

生态与生计似乎成了一个死结。难题如何解?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转”,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分散走向集约。这几年,内蒙古通过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给草原“放假”,加强草原水利、暖棚等基础设施建设,让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牧民减畜不减收。持续增加牧业的科技含量,改良牛羊品种,推行良种、良法,畜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2011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8亿头(只),连续7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

“转”,畜牧业由卖“原字号”走向卖制成品。这几年,畜牧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等品牌与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面向大市场,叫响了“草原制造”,成为带动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牧民增收的中坚力量。

“跟着企业干、围着基地转”。内蒙古的畜牧业已经形成为养而种、为加而养、为销而加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奠定了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支持大企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全区158万户农牧民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占农牧户总数的40%以上,从产业化中人均实现纯收入3027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7.3%。

“转”,草原由一产为主走向三产。禁牧一年,山坡披绿;禁牧两年,青草葱葱……几年下来,绿了草原,少了风沙,多了游客。草原不再单纯放牧牛羊,而成了观光休闲的旅游基地。

躺在草原上,闻着草香,听着牧歌,看着雁成行。草原返绿,生态好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到旅游旺季,宾馆饭店家家爆满,一大批“牧家乐”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牧民放下牧羊鞭,吃上旅游饭,草原愈发显出蓬勃生机。

“不再放牛牧羊,草原没那么累了,我还比以前挣得多,心里舒坦啊!”伊金霍洛旗牧民那仁达赖说,他把草原承包给旅游公司后,每年不仅能得到一笔承包费,还能在公司打工赚钱,生活更稳定了。

解开了生态与生计的结,草原美了,牧民笑了。

精彩热图

宠物化身偷窥狂"监视"主人

揭秘加纳的“女巫集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