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更大扶持
【提案人】
全国政协委员 薛康、盛连喜
【内容提要】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有近300万初中毕业生没有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初中毕业生。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对象在农村,农村职业教育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动力弱、吸引力不强,招生困难、学业完成率低,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都没有有效解决。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的新形势,处于教育系统中薄弱环节的农村职业教育,更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扶持。
【建议】
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适度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做好发展的统筹规划。有研究成果表明,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成本要高2—3倍,当前职业教育占比明显太低,应在教育经费明显增长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投入,同时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空间拓展的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总体构建和布局。
提升质量是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队伍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不高问题突出,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设立诸如“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等项目,允许职业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特色,聘用技能突出、教学能力好的技能型教师,同时加大培训力度。
(文涛整理)
助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
【提案人】
全国政协委员 穆可发
【内容提要】
近些年,到中东部各大城市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引发的矛盾纠纷也有所增加。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城市管理规定了解不够;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思想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服务体系不完备,政策落实不到位。
【建议】
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建设。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构建起务工、经商、子女入学、就业培训、法律咨询、饮食、医疗丧葬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畅通诉求渠道;同时大力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变管理模式为服务型、参与型管理,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
建立联系机制。在各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居委会、清真寺、经营点中建立联系点、确定联络员,发放服务指南和联系卡,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一进城市就能找到“组织”,得到服务,有了服务就有交流,有了交流才能理解,有了理解才能有尊重和感情。
建立两地协管机制。流出地和流入地要加强联络和沟通,明确各自职责,确定专门负责人员,建立共管的工作网络和机制。
(润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