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30分,公安部启动Ⅰ级响应机制。
1小时内,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交通运输部等救灾指挥系统各相关部门全部到位。
9时18分,成都军区两架直升机从基地起飞,侦察灾情,为救灾提供信息依据。
震后不到半小时,四川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等领导率队赶赴灾区一线。
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反应迅速、高效有序。2003年暴发非典疫情后,又经历了汶川、玉树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的突袭,中国不仅从灾难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更在深刻思考、积极改进,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健全法规、完善机制。
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通过;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立法机关修订防震减灾法,并特别选择在2009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这天正式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完善了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法制保障。
随着法制的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信息报告发布、应急决策和指挥、应急响应、公众沟通与动员、应急保障、恢复与重建等机制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
芦山地震后,民政部门组织的首批3万顶救灾帐篷、5万床棉被和1万张折叠床快速运抵成都;交通运输部门全力抢通受损路段,通往灾区高速公路优先安排抢险救灾车辆通行;国土资源部组织40个工作组300余人,分赴36个县(市、区),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和抢险避灾等工作……
芦山抗震救灾高效有力,科技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外媒“惊讶”于中国抗震救灾行动的日益有力有效,但它并非一夜发生。30多年改革开放不仅坚实了我国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也带来了国家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
芦山抗震救灾所呈现的新实践、新突破,又是一次特殊检阅。
开放自信,成熟理性。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灾区人民坚忍顽强,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国家力量和公众力量交汇融合,中国展现新风尚
“我不哭,我很坚强。”互联网上,一张地震中受伤的小女孩照片感动人们,透过血迹中纯真的笑容,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信与坚强。
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加油”:芦山不哭、雅安雄起!
在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黄国强夫妇在操场边上支起两口锅,熬了一锅绿豆粥、一锅白粥,免费提供给避灾的乡亲们。黄国强的妻子说:“看到操场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把家里的炉子拉来了。”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坚忍顽强;全国人民不离不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次次彰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
成都街头自发献血的市民排成长龙,地震当天傍晚补足血库;汶川的数十位“的哥”,车里装满水和方便食品赶来了;青海玉树抢险救援队也赶来了。这些受过帮助的人说“也要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政府部门、企业、民间组织、个人,来自各地的捐款、捐物等,汇聚成爱心长河,涌向雅安……“我们都是雅安人!”熟悉的口号又一次响起。
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今天的中国,更加开放而自信。
芦山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就已传上网络。
震后3个多小时,政府便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此后,省、市、县三级每天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
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公布总值班室应急电话号码以及邮箱地址等。
境内外媒体纷纷深入一线“现场直播”。
真相跑在谣言和恐慌前面,传递着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