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地板上铺着欧式地毯、装饰柜上摆满迪拜风格的酒杯,客厅和两侧卧室间咖啡和浅巧克力色的落地帷幔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这是位于中国胶东半岛的一处农家,它的主人是亚美尼亚人努内和她的中国丈夫邓忠岗。
和老一辈锁定土地求生存不同,像邓忠岗一样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一代中国农民离开故土,到大城市寻求新出路,甚至远赴国外打工。邓忠岗和几个同伴在1994年来到努内的家乡——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从事面粉加工。
邓忠岗的一次感冒,成就了他和医院护士努内的异国情缘。爱情的力量让努内带着对中国农村的一无所知和美好想象,义无反顾地在1997年追随丈夫回国,但生活的严峻让她措手不及。
山东省荣成市崖西镇詹家庄村有150多户人家,村民靠种花生、玉米和小麦为生。封闭的村庄里没有超市和医院,这让家境优越的努内无所适从。
初到丈夫家,黑漆漆的小屋里只有一张炕和几件破旧不堪的家具,厨房里凌乱地堆着烧火用的稻草。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显然不在这里。
“丈夫跟我说家在农村时,我没在意,在亚美尼亚,农民也住两三层的小楼,有地毯,有独立的卫生间。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坐在屋外哭了整整一夜。”努内说,她不是没有想过回国,但为了丈夫和才七个月大的双胞胎女儿,她选择留下来。
“既然决定留下,我就要把日子过好。”不久,要强的努内已经和其他普通中国农妇一样,在大锅上蒸馒头、挽起裤腿下地割麦子、到河边洗衣服。
但努内心里一直向往着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她回忆说:“那时候太苦了,吃饭时没有菜,洗澡水要一锅一锅烧,茅房永远都臭气熏天。最让我心痛的是没钱送两个孩子上幼儿园,村里很多家庭都是这样。”
为了养家,邓忠岗再次进城,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我以为打工总比割麦子轻松,后来才知道,吃的是粗糙的大锅饭,住的是10多人一间的小屋。”努内心疼丈夫,把他从工地拉了回来。
2002年,村里开始有人从事养殖业。努内意识到养鸡周期短、回本快,是个挣钱的好办法。她用母亲从亚美尼亚寄来的钱盖起了养鸡大棚。那段时间,夫妻俩白天种地,晚上就睡在鸡毛乱飞、满地鸡粪的大棚里。很快,夫妇俩挣到了有生以来最大一笔钱——9000多元。当时,村民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000元。努内一下成了村里有名的养殖专业户。
詹家庄村所属的荣成是个县级市,三面环海。新世纪以来,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修造船、物流、渔业等临港产业,各国船只往来不断。不少人抓住商机做起了生意,印有俄语和韩语的店铺随处可见。努内萌发了到城里开咖啡馆的念头。
“我想进城给自己打工,但我们缺钱。”努内说。
努内是幸运的。她和邓忠岗的跨国爱情以及“洋媳妇”养鸡致富的传奇被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很多人。崖西镇镇长以个人财产作担保帮助她拿到了5万元银行贷款,努内的咖啡馆在2005年如愿开张。
为了招揽更多顾客,精明的努内决定请顾客免费吃喝,并请妈妈来店里坐镇烹制地道的俄罗斯餐。如今,咖啡馆一年能给努内夫妇带来7-8万的利润。靠着这个咖啡馆,努内把两个女儿送进烟台艺术学校,家里还买了车、笔记本电脑等。2009年,努内又在威海开了一家西餐厅,目前租给一个俄罗斯经理经营。
“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变化特别大。16年前我看到的威海,多半还是农村式样的平房,现在全变成了高楼大厦。我在荣成有很多朋友,他们在农村的父母也都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努内说。
现在,航运季节有俄罗斯船停靠的时候,努内夫妇就在荣成开店营业。淡季,他们就回到农村。如今的詹家庄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5000多元。村里的泥巴路变成水泥地,一些游子们在过年会开车回家,而冰箱、洗衣机、电视早已不再罕见。
努内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两个女儿能考上大学。“等到她们工作了,我和忠岗也许会回到村里种种菜,养养鸡,空闲时去新建的文化广场跳跳舞。”她说。(记者葛万青 滕军伟)
实习编辑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