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7次座谈问计各方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来到深圳莲花山顶向邓小平雕像献花。站在第一排的广东省老干部陈开枝有点激动,作为邓小平南巡的见证者,他受邀见证了这一幕。
深圳、珠海、佛山、广州……习近平沿着邓小平的路线完成了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这次“不封路、不清场、不扰民”的考察也被视作未来中国经济改革风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习近平先在广东省做调研、座谈,并在广州发表讲话,这都说明新领导集体首要任务是抓经济。
在此后多种场合,习李二人频繁就经济改革发声。
习近平在9月召开的G20峰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我们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
无独有偶,在当月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也强调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并表示经济下行时,中国政府更突出释放改革最大的红利,并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达沃斯论坛只是李克强在9月份6次谈及改革中的一次。早在履新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本届政府对改革的关注就可见一斑。李克强首次提出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此外,3月至今,李克强主持召开7次经济座谈会,平均每月1次,或与各省区负责人谈辖区经济发展,或聆听经济专家对经济形势建议,或与企业家面对面。
最短的两次经济会议相隔仅1周,7月9日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后,李克强又于7月16日面谈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等,研究宏观调控的上限下限。4月12日与李稻葵、林毅夫座谈经济制度建设时,距李克强在上海主持部分省区经济会议也仅14天。
本月5日,李克强在黑龙江召开部分省区座谈会,谋划明年经济工作,这是今年以来继上海、河北、广西后,李克强主持的第4次以经济为主题的省区座谈会。李克强重申要继续以改革稳增长、促发展,以改革调结构、促升级,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
简政放权 不能“上动下不动”
11月1日,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再次重申,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义无反顾、一抓到底。
机构改革是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李克强在年初履新时承诺,要在本届任期内,将国务院1700多项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截至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分四批取消和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中编办负责人近日向媒体透露称,前几轮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部门意见不一致的项目“连汤带肉”都端出来了,剩下的就是“硬骨头”。
早在履新时,李克强就指出“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自3月17日,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李克强已主持召开2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与取消行政审批有关的常务会议有7次,占了四分之一。
但地方政府的审批权才是“大头”,据媒体报道,地方政府的审批权有1.7万多项。李克强在会议上指出,地方政府有的只下放复杂的、管理责任大的,“含金量”较高的仍然留在手中;有的放权有水分,动辄上百项,但“干货”不多。
如果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就可能变成“假改”、“虚晃一枪”。
电视电话会议4天后,在黑龙江农村考察的李克强,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的座谈会上,也不忘提醒各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上下联动,把简政放权的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