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的帽子居然摘不掉?
经过新一轮的开发式扶贫,至2012年,全国592个戴着贫困帽子的县(不包括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非重点县240个),只有38个县摘了帽子,但迅即这38顶贫困帽又被别的县戴上了。
虽然中央为鼓励各省减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数量,曾明确表示重点县减少的省,国家支持力度不减,但各省贫困帽子顶数并未见减少,反而在国家出台扶持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后,贫困帽子总数增至832顶。
宁换帽子不摘帽子,已经成为贫困省区各级官员的共识,无论中央如何号召也决不动摇。最新数据表明,有重点扶贫任务的21个省区都坚持贫困帽子顶数不变,即使从一个县头上摘掉,也要换到另一个县头上,清晰地展现了地方和中央进行财政博弈的痕迹。虽然中央表明支持政策力度不减,但地方不相信,生怕哪一天有了新政策,丢了“香饽饽”,只有把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心里才踏实。
此外,绝大多数重点县攥着帽子不松手,即使经济发展了,贫困人口减少了,也还要通过贫困帽子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虽然有的省也出台了鼓励脱帽的政策,但各县也是不相信。这样看来,全国592个重点县,只有38个摘掉帽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贫困人口为何又上亿?
到2010年底,我国的贫困人口下降到2688万,但在2012年,一个新的贫困人口数据出现了:1.28亿。为何贫困人口又上升了?
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贫困标准的再次提升,2010年底我国的贫困标准是1274元,而2012年的贫困标准则提高到2300元。
国际上采用的贫困标准,有的是全部人口数的10%,有的是按平均收入的50%以下,而无论是按以上哪一种计算方法,我国的贫困人口都将更多。
贫困标准更像是一个筛子,贫困标准低,表明扶贫网眼就大,被扶持的人就少,反之亦反。
我国的“贫困线”动态上调,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务院扶贫办官员曾表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提高扶贫标准是国际惯例。20年来全球有35个发展中的国家提高过扶贫标准,而且有的国家不只一次。这次中国政府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是以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为前提的,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悖论:贫困县里有百强
多年来,围绕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出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悖论现象。
2012年,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赫然在列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后来却神秘消失了。原因是它出现在了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中,被网友发现后提出质疑,被摘了帽子。有资料记载,全国曾有10多个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出现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或一些省的十强县名单中。
全国的穷县、弱县为啥反倒成了强县?表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自相矛盾,但查阅两种评定标准就能发现,两顶帽子确实可以同时拥有。
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评定标准看,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两项重要指标,这两项指标分别占评定标准60%和30%的权重。另外一项指标人均GDP和人均财政,只占10%的权重。
而评定“百强县”的标准,虽然目前没有公布一个明确的可量化的答案,但能够反映经济实力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恐怕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可见,由于评定标准的不同,“贫困县”和“百强县”两顶帽子,真的可能同时拥有。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被指责的县觉得“委屈”,认为“是国家扶贫制度改革层面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