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09年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新华社发
昆仑站
北京时间2009年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
南极昆仑站什么样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海拔4087米,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昆仑站主体建筑由11个工程舱拼接而成,它包括宿舍、医务室、科学观测场所、厨房、浴室、厕所、污水处理场所、发电机房、锅炉房、制氧机房和库房等。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对新华社记者说,主体建筑主要采用模块化或集装箱式建筑构件组装而成,以减少现场的安装工作量。
吴军介绍说,单纯的集装箱式构件节能效果较差,为减少油料消耗,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昆仑站的主体结构全部采用耐低温的不锈钢,外包复合加芯的保温板。这样,整个科考站设计成内部功能舱与外部保温层两部分,内部功能舱由若干个可独立运输的集装箱式预制工程舱拼接而成,施工人员在国内将工程舱及其内部装修、设备全部做好,把这些工程舱运往冰穹A地区组装后,再现场安装外部保温围护层。
昆仑站室内设计与家具多采用暖色调,从而减少环境对科考队员造成的心理影响。昆仑站建设项目经理陈兆融介绍说,昆仑站内共设有10间宿舍,这种宿舍有些类似于火车的小包厢,有上下铺,但床更宽、更长,屋里有专门的空间放置行李,还有一张可折叠的工作台。由于处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在每个床头都有一个供氧终端,科考队员通过它可以补充氧气,缓解缺氧造成的不适。
据介绍,昆仑站主体工程的建筑面积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根据规划,3至5年后,昆仑站逐步升级扩建到558.56平方米,成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
昆仑站为何选择建在南极“冰盖之颠”
极度严寒、缺氧、“不可接近之极”……这是学者描述冰穹A地区时常说的话。那么,中国为何选择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极“冰盖之颠”建设内陆考察站呢?
首先,冰穹A又称南极最高点,和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的建立将成为继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站,原苏联在南极冰点建站,法国在南极磁点建站后,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将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
其次,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年平均温度接近零下6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昆仑站则正是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海拔4087米的“不可接近之极”。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曾对新华社记者说,冰穹A作为南极“冰盖之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一座“天然实验室”,那里的观测指标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有说服力,是大气与气象研究方面独一无二的“观测站”。此外,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而成,储存着反映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演变的信息,在这个区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冰芯。
另外,据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介绍,冰穹A地区也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冰穹A地区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天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3至4个月的连续观测机会和风速较低等条件,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昆仑站宣告建成,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从而拓展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提高我国对南极科研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