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双赢
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有人说,河源对深圳的产业转移格外“挑剔”。
大企业、大品牌、大投入……有人说,深圳对河源的产业转移格外“舍得”。
恰恰是这种“挑剔”和“舍得”,让河源和深圳实现了合作双赢。
一步跨进了“高”、“新”产业领域,一气形成了手机、光伏等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短短5年翻了两番,仅一个中兴通讯生产基地项目,就能让河源工业总产值再翻一番……深圳的“高端”转移,带来了河源经济的超常规跨越。
“中兴通讯到河源”让上下游企业接踵而至、“华南城”成了河源的“招商局”……“高端”转移的品牌效应,给了河源莫大的惊喜。
“挑剔”让河源的超常规跨越没有付出牺牲青山绿水的代价。王荣觉得,深圳应该学习河源的“挑剔”。
河源对产业转移感受最深的是“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河源的7个产业转移园就吸纳本土劳动力10.7万人,仅西可通信就录用了6500多名当地员工,顺发电子录用的100多名员工都来自东源县沙溪村的贫困户家庭。
深圳对产业转移感受最深的是“在新天地长大”。河源解开了束缚深圳企业“做大”的土地“死结”、降低了生产成本。西可通信在河源高新区占地16万平方米,总经理何荣特感慨,“16万平方米在深圳想也不敢想”;特灵通公司总经理助理龚艳军说,“用电、用水、用工都比深圳便宜”。
西可通信董事长何宁宁说,被4个“难以为继”束缚、在深圳难以“做大、做强”的企业在河源做大、做强,甚至成为行业的“龙头”。
王荣为此认为,深圳的“舍得”值得。
来源: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记者 陈虹)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