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走下“神坛”的背后,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慢慢不“特”了。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设立经济特区,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再到2007年新批准的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武汉、长沙“两型社会”综改区,以及2008年新批的广西北部湾新区,今年4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又新辟了“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相隔一月,获得特殊扶持政策的“中国-喀什经济特区”宣告新生。由此,中国的“特区”布局,已经从南至北,由东至西,由经济改革向社会综合改革全面、梯度展开,而不仅是30年前的四个老特区。
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高层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们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归纳为:特区政策优势在弱化,改革思想在淡化,改革锐气在减退,发展速度在减缓。
而在今年5月末举行的深圳市人大会议上,兼任代市长的王荣向全体代表坦言深圳正面临资源瓶颈、二元结构、国际化水平不高、人口压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不高及政府职能转变差距等六大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教授说,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还有些无形的挑战在制约着深圳未来的持续发展,特区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更为现实、更为刚性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