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范围扩大拓展新空间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条东西全长逾90公里的边防管理线把深圳分为“关内”与“关外”。“关内”是原经济特区,罗湖、福田等区高楼林立、主干道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一派现代化都市气象;而“关外”的宝安和龙岗等区,城市化远不如“关内”,犹如身处另外一座城市。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提供的数据表明,从每平方公里GDP产出比较,特区内是特区外3.5倍。不仅如此,还形成了罕见的“一市两法”的城市二元结构。
珠海、厦门特区同样如此。厦门特区虽然没有“关内”“关外”的防线,但传统上所说的厦门市,只是指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而岛外的4区因“一桥之隔”而成为“关外”,岛内外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鸿沟:岛内两个区城市化率超过97%,已趋饱和,目前常住人口占全市的60%,人口密度是岛外四个区的16倍。
就在“还要不要特区”“特区优势不再”的争论声中,今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行政区域,正式宣布继续实行经济特区政策。
这意味着深圳经济特区比原先扩大了4倍,从原有的396平方公里扩大到1953平方公里。厦门特区终于得以从厦门岛内的思明、湖里二区扩展至陆地的海沧、集美、翔安、同安四区,特区面积由1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73平方公里,“长大”了11倍。紧接着深圳、厦门两市均宣布7月1日前制定的经济特区法规7月1日起适用于扩大后的经济特区。围绕特区扩区,深圳、厦门均大力推进全市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的提升优化。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彪说,深圳特区扩容并非只是地理范围的扩大,而是对结束经济发展失衡、破除二元结构、突破“一市两法”困局及推进深港合作都是一次历史性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