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月14日从天津医科大学获悉,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杨志民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所承担的《基于功能性生物材料和靶向递送策略的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项目获2013年度中日韩A3前瞻计划项目资助。
中日韩A3前瞻计划项目(Asia 3 Foresight Program)是国家自然基金会、日本学术振兴会和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合作研究计划。该计划联合资助中、日、韩三国科学家在选定的战略领域共同开展世界一流水平的合作研究,并通过计划的实施,培养杰出科技人才、共同解决区域问题,使亚洲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
2013年度,三国在各自评审、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就资助“生物材料与纳米生物技术”领域A3前瞻计划项目达成共识,共有两个项目获得三个机构为期5年(2013.08-2018.07)的资助,其中国家自然基金会资助每个项目400万元。由杨志民教授作为中方负责人承担的项目《基于功能性生物材料和靶向递送策略的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经过层层选拔,与其他12个项目进行激烈角逐后,最终成为2013年度A3前瞻计划获资助项目之一。
杨志民教授从事药剂学研究,涉及新型靶向给药系统(如脑靶向, 肿瘤靶向等)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肿瘤靶向治疗, 多肽药物载体, 生物制药和药物传感器等领域,为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终身教授。
纳米靶向药物——脑肿瘤无需手术治疗
迄今为止,氧化铁纳米磁粒技术单方面应用在肿瘤诊断或药物传递两个领域,但缺乏两领域间的交叉科学结合和渗透。杨志民教授的研究项目兼具检测和治疗双重功能的纳米技术,不但允许用磁共振成像(MRI)来实际观察纳米磁粒在肿瘤累积的程度,而且能够利用影像来同步诊断肿瘤对药物治疗的效果。
研究成果发表后对世界药物传递研究发展趋势上产生了导向和带动的作用,引领世界未来肿瘤治疗的主流方向朝着建立兼具治疗和诊断同步功能的药物传递系统的方向发展。例如,目前临床上对脑肿瘤患者均实施手术切除治疗,而脑肿瘤手术具有损伤大、预后效果不佳、容易遗留后遗症等缺点,针对这一医学难题,可以利用杨志民教授发明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通过体外注射药物,借助体外磁场引导使药物直接到达患处,使脑肿瘤患者告别手术开刀的困扰。
体外培养器官用于人类器官移植不是梦
在组织工程方面,通过细胞生物学的方法,在老鼠身上可以长出人的心脏、耳朵等各种器官,用于人类器官的移植,解决供体难求、费用较高的问题,该项目的日方参与单位负责人Okano教授的团队已经成功设计了上皮细胞片层的移植,用于角膜、食管、关节、牙周组织的再生,大幅度提高了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促再生基因药物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难以进入细胞内,所以目前该研究中像心脏、耳朵等大器官尚无法应用于临床,所以借助杨志民教授的靶向递药系统,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支架材料载药有望应用于临床
支架材料问题也是本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临床上支架只是作为支撑作用的构架并无医用疗效,该项目韩方参与单位在纳米生物材料支架用于基因和干细胞递送以实现局部组织修复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证明通过分子修饰可以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支架材料,促进细胞间基质及血管生成。结合杨志民教授的基因药物靶向传递技术,有望开发各种适用于临床的支架材料,并且解决支架材料载药等前沿问题。(通讯员 周书川)
实习编辑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