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神奇的现代版涅槃故事:一个被地震摧毁的山区工业区,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变成一座风景如画的现代“桃花源”。这个山区乡镇就是震中汶川县的水磨镇。
“在汶川县灾后重建过程中,有很多通过重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故事。”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对记者说,汶川是10个极重灾县之首,大地震造成了群山松动,过去群众生活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灾害的破坏。
“比如汶川县水磨镇,这个镇位于岷江上游河畔,作为西部地区一个偏僻乡镇,未能避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地震之前是阿坝州的工业重镇。”侍俊向记者讲起了这个灾区小镇的“前世今生”。震前,这个仅有18个行政村的小镇,竟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往事,灾后重建掀开了水磨镇历史崭新的一页。“按照新的重建规划的定位,水磨镇被定位为‘旅游、教育、特色农业和居庄功能区。”侍俊说。
3月31日,当记者走进水磨镇千米禅寿老街,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地震之前破败不堪的老房子经过重建,已经再现数百年前的模样;昔日臭水横流的寿溪河,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那些黑烟弥漫的工厂,如今关的关,搬的搬,留下来的5家环评排放全部达标。可以说,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已经在这里崛起。
45岁的甘福林是水磨镇上的一个居民。当记者见到甘福林时,他正在水磨镇羌城凤城街自己的门市房里,和装修工人商量如何装修这间商铺。他告诉记者,通过灾后重建他们不仅在新建的水磨羌城里分到住房,还附带了一间商铺,“眼瞅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到这里旅游观光,我得要赶紧把商铺装修出来,干点啥。”甘福林说。
侍俊说,在推进汶川县灾后重建过程中,必须重构汶川县城乡空间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把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水磨镇灾后重建以生动事实带给人们的启示是,灾后重建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搞“黑烟GDP”,地方照样能发展,群众照样能就业增收。
他介绍说,现在的水磨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已经通过“腾笼换鸟”式的产业转型得以支撑。搬走污染企业,腾空“笼子”,结果换来四只“鸟”:第一只“鸟”是旅游业。水磨镇通过建设两条特色街区,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商业氛围,今年春节每天都有近万名中外游客到这里休闲旅游,并带动了周边村庄的乡村旅游。
第二只“鸟”是引进阿坝师专和四川音乐学院两所大学,进驻1万多名师生,为这个将成为阿坝州“宜居宜业”的典范带来足够的活力。
第三只“鸟”是迁出高耗能企业留下的土地,用来安置生态移民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四只“鸟”是一批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带动了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
据了解,依赖这种“腾笼换鸟”式的转型与发展,水磨镇去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4000元,远远高于震前水平。侍俊说,如今的水磨镇俨然变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的水墨画,水磨镇的“前世今生”,就是整个汶川县通过灾后重建实现经济转型的缩影。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