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第一天,天安门广场迎来11万人冒雨观看升国旗。然而,人群散去后,垃圾留在广场、公众随意躺坐……不文明现象一一显现。
本是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也成了折射游客文明素质的多棱镜。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旅游法将“文明出游”从道德感召明确为法定义务。游客不文明出游现象却依旧存在。
游客不文明“痼疾”仍存
国庆节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是国人爱国之情的直接表达。游客带来崇敬之情,留下的却是令人尴尬的场景。
早晨6时20分,升旗仪式完毕,人群渐渐散去。在天安门城楼东侧地面上,刚刚离开的游客留下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纸屑、果壳,有的垃圾还“点缀”在花坛的边缘。一些一次性塑料雨披被揉成一团,散落地上。
北京环卫集团天安门作业队承担了整个广场的垃圾清除工作。按照分工,仅在城楼西侧就有15名环卫工人专门负责清扫升旗仪式后的垃圾,左师傅就是其中的一员。“升旗后,我们从地上清理出的垃圾足足装了二三十袋。”左师傅介绍。
时至中午,广场上的人渐渐增多,随手丢弃垃圾现象更加凸显。在天安门城楼西侧,一位中年男子正蹲在排水井盖旁边,随手将剥下的鸡蛋壳扔在井盖上;在广场南侧的花坛旁,留在花卉边上的竟是一团团卫生纸和食品包装袋,碎纸屑散落旁边。
北京市政市容委数据显示,从9月30日12时,到10月1日9时,天安门地区收运可回收垃圾达4720公斤。
“天安门广场代表着北京,也代表着中国,是国外游客眼里中国的象征。”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韩玉灵认为,游客在这里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身的文明素质,也向世人展现着中国人的文明素质。
行人交通不文明现象在天安门广场周边也有显现。南河沿大街路口是游客前往天安门广场的一个重要通道。记者观察发现,仅仅在红灯等候的几十秒间,就有超过30人先后闯过路口,对路旁交通协管员的规劝与引导全然不顾。“行人‘搓堆儿’过马路,平时就难管,人一多,我们管起来就更费劲了。”交通协管员表示。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成本账”
“很多游客在家习惯怎么样,在外面依旧怎么样,无意识地就把垃圾扔到了地上。”北京市旅游委副主任宋宇认为,个别国内游客在景区的文明表现多是“无意识行为”。然而,专家也指出,个人“无意识”的不文明现象为社会管理增添了许多成本。
北京环卫集团天安门作业队队长刘家龙介绍,每年“黄金周”期间都是他们最繁忙的时段。“今年国庆节期间,天安门作业队除了日常配备的103名环卫工人外,还临时增配环卫工人450名,确保24小时3班倒。”
作为天安门广场内环卫责任片区的负责人,一位杨姓的环卫人员向记者介绍,该片区涵盖广场靠近东侧入口的位置,人流量较大,垃圾清扫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从早上五点开始,一直坚守到下午两点。之后还有同事接替,目的就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打扫。”该环卫人员表示,片区内共安排了7名环卫工人,每人负责一块具体的区域。“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我们除了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外,基本不能离开岗位。”该负责人介绍,他们需要保证垃圾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清理。
刘家龙介绍,天安门广场游客众多,其清扫标准也十分严格。“目前,天安门广场的垃圾清理要求为15分钟内必须清理,比此前的20分钟内清理提升五分钟。”他表示,这样做就是为了保证天安门广场的干净整洁,也是为了提升游客的观光体验。
在通往天安门广场的王府井路口,环卫工人于冬灵正冒雨清扫垃圾。她介绍,以往该片区每日能运出两车垃圾,但在国庆节期间,几个小时的垃圾就能塞满两车。“游客扔在地上的包装袋、纸屑、饮料瓶太多了,我们需要不断清扫。”她介绍,“黄金周”期间其所在部门增配了一些人手,以应对清扫工作的压力。
“倡导旅游者文明出游,从法律层面规定旅游者的义务,本身就是保障更广大旅游者的权利。”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韩玉灵认为,旅游法施行传递出国家对于游客素质、游客文明修养的看重,也保障着其他游客拥有同等享有旅游资源的权利。
提升游客素质 须加强教育引导与自律
北京市旅游委副主任宋宇表示,天安门广场游客不文明现象近年来有所减少,说明游客的素质有所提升。然而,天安门广场环卫工人认为,部分文明出游的“痼疾”很难彻底根治。
对于频频暴露出的游客不文明现象,韩玉灵认为,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相对迟缓之间的矛盾。
北京市旅游委副主任宋宇指出,景区的管理者应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友善提醒和劝导,达到说服教育与引导的目的。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张广瑞认为,旅游景点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完善便利的设施;另一方面,社会各方面也应当对游客进行提醒与引导。
10月1日,旅游法正式施行。韩玉灵认为,法律的强制性措施固然重要,但强制性、惩罚性的措施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根本解决方式依旧是自我约束。她认为,文明习惯的养成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但更关键的在于游客自身主动提升文明素养。(李峥巍、林苗苗、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