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时、50分钟、20分钟
“《高加索灰阑记》是一个时长三四个小时的话剧,之前为‘德中同行’编排的《灰阑记》已经非常精炼了,只有50分钟。这一次为方便德国总统观看,又改为20分钟。”沈铁梅说,从至繁到至简,创作《灰阑记》让他们经历了一个痛苦而又艰难的过程。
这一从至繁到至简的过程同样还体现在无灯光、无话筒、无布景上。由于最终的演出场地在广场,《灰阑记》只能用纯粹的艺术去打动观众,掺不得半点“水分”。
这个回归显然是成功的。阿克曼说,演出的效果好得出乎意料,尤其是他没有想到自己带去的德国朋友也喜欢上了川剧。这也解释了川剧《灰阑记》为何能从“德中同行”众多的合作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国国家馆日活动的一部分。
删繁就简 回归戏剧本体
“回归”是此次采访中重庆市川剧院的人们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尽管在戏曲界甚嚣尘上的“创新”热潮中,这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其实我们近几年来一直在努力呼唤回归、走向传统。”沈铁梅说,自从几年前欧洲访问演出归来后,她就一直在思考戏曲的回归问题,直接引起这一思考的是国外演出对灯光、舞美的要求很简单,主要精力集中在剧本的打磨和演员的表演上。
沈铁梅认为,近些年来,外来艺术门类的冲击导致了传统戏曲在艺术上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又直接导致某些作品偏离了戏剧艺术本身。“如今戏曲在剧本、舞美、包装等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以往,表演艺术一定程度上却在倒退。”
但是,如何回归?该向何处回归?沈铁梅和一批与她志同道合的人一直在尝试。如果说,《灰阑记》是一次在形式上“向传统回归”的尝试,那么,川剧《李亚仙》即是一次在形式与精神内涵上的双重回归。
由谢平安任导演、罗怀臻任编剧、沈铁梅担纲主演……《李亚仙》的主创班底算得上是“超豪华”阵容。然而,从舞美、灯光和服装等硬件投入上来说,《李亚仙》顶多只能算得上是“小家碧玉”,此剧的服装设计王玲戏称:“重庆人太会省了。”
“我们注重的是表演,是细节。一切从剧情、从人物出发,不卖弄,也不喧宾夺主。”沈铁梅说。
“这个戏本身即取材于川剧‘四大记’之一的《绣襦记》,《李亚仙》可以说是在现代意识关注下自觉向传统回归的一部戏。”剧作家罗怀臻如是说。他所说的回归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让情感与责任重回戏剧之中;二是让戏曲艺术回归其本体。“我认为它是向戏曲创作中生硬的、以西方现代哲学为价值取向的理念剧、哲理剧的告别,同时也是向豪华的舞台制作以及戏剧界浮华氛围的告别。”
“当然,我们也很注重去贴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但始终会坚持创新不离本体,不会为创新而创新。”在采访的最后,沈铁梅表示,重庆市川剧院将继续坚持回归,“争取把川剧的‘四大记’都恢复起来。”
来源:中国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