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辆越野车从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驶出,向贡嘎机场方向疾驶而去。
这辆车,是蔡公堂乡藏族农民企业家家累的。车上坐的两个人,是家累花“重金”请来的技术骨干。像这样由藏族和汉族员工组成的技术力量,家累的建筑公司里有30多人。经过30多年的奋斗,他走出了一条从农民到老板的奋斗之路。而民族团结是家累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像家累的公司一样,各民族兄弟结成同呼吸、共命运的团体,一心一意共同奋斗发展的例子,在我区数也数不过来。
同呼吸,共命运
“绳不拧紧容易断,人不团结做事难”。堆龙德庆县东嘎镇农民江白的家经常是宾客满堂。客人当中,有许多是来自内地的合伙人、技术人员及家属。江白是一家农牧民建筑合作社的负责人。和家累一样,在江白的合作社里,常年有几位汉族员工和藏族员工一起勤奋工作着。
江白的合作社现在有10名技术人员,其中有8名是当地人。但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却不是这样的。那时,江白为缺资金、缺技术而发过愁。曾经与他合作过的内地一家建筑施工单位得知情况后,提出了合作的建议,江白立即答应了下来。一年后,东嘎村农牧民建筑和运输合作社净赚300万元。江白事业的发展,东嘎镇农牧民致富,靠的也是与大批来自内地的民族兄弟的共同努力。
我区各兄弟民族和谐共处,携手奔小康的大好局面,靠的是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深入持久实施;
靠的是各级党委、政府一直以来把民族团结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靠的是各民族兄弟用事实总结出的“团结稳定是福”的历史经验。
早在数年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就确定了拉萨市城关区扎细社区居委会等9家单位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试点单位;2013年又成功申报拉萨市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区、市、盟)”试点单位;今年,拉萨海关又通过国家民委审批,正式成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茶与盐,心连心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汉藏团结,犹如茶与盐巴。”山南地区贡嘎县甲竹林镇朗杰林社区有298户、842名群众,其中有24户是藏汉结合家庭。这24户家庭与社区居民像茶与盐巴一样,和谐相处。
李仕荣家就是这24户藏汉结合家庭的一个。12年前,李仕荣“倒插门”到了达娃央宗家,成为上门女婿。李仕荣有一手建筑手艺,使这个比较贫穷的藏族家庭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翻了身。夫妻二人一起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赡养着年迈的老母亲,生活其乐融融。
日喀则市城南的聂日雄乡,是一个拥有1万多人口的大乡。据粗略统计,在这个乡,有近600多个藏汉、藏回结合家庭。不同民族构成的家庭,比起一般家庭而言,更具有活力。不同的思想观念在家庭成员之间不断交流,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产生出新的动力。目前,这些家庭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
20多年前,当时还名叫谢洪银的格桑朗杰生意失败被前妻抛弃,是他现在的藏族妻子格珍与他同甘共苦、相依为命,在南木林县索金乡宁布村落户,走过了人生低谷。在索金乡干部和宁布村乡亲们的帮助下,格桑朗杰重新振作,与藏族朋友一起去藏北打工,在牧区种粮食蔬菜,自己动手建新房,生活得到逐步改善。
从最南端的喜马拉雅深处,到最北端的唐古拉脚下,从最西端的班公湖边,到最东端的藏东大峡谷中,民族团结的故事每天都在这块世界上最为厚重的土地上发生着。
水乳融,一家人
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八一社区居民薄金清家共有18口人,他是汉族,老伴中巴桑是藏族,小女婿马吾德是回族。薄金清老人说:“多民族家庭和睦最重要的秘诀是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不干涉信仰,不逼不劝,给充分的生活和信仰空间,让大家都自在。”现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就要加入第四个民族了,老人一个即将过门的孙媳妇是苗族。
薄金清老人说,民族团结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家,要跟女婿、儿媳的家庭搞好关系,也要跟住在院里的房客们搞好关系,“民族团结是‘大家事’,只有大家都好,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民族的身体力行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早已成为我区民族关系的主旋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族人民的坚定意志,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行动。
“人心齐,泰山移”。在这样水乳交融的大家庭里,我区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多民族兄弟齐心协力,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人民一道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