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工艺面前的五道门槛
企业品质与行业格调的统一
“目前,云南工艺美术品销售市场仍然存在两大现状:‘家乡宝’思想严重,不敢跨出省门、国门开店经营;小打小闹,上规模、上档次的工艺美术品专业市场为零。”张化忠认为,“未来要建立和完善工艺美术大师经纪人机制,整合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资源,打破市场销售瓶颈,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组建云南工艺美术行业企业联合集团,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市场运行机制。”
在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元东看来,销售一直是他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大问题。
据了解,2008年—2012天彝苴却砚销售一直没有突破500万。指导2013年8月份,第一届“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产品销售及爱好者,才为其产品推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原来我们的产品80%是销往省内,预计13年销售为600万,通过文博会的带动,当年我们的销售总额达到了1000万,其中60%,近600万销售到了省外,为了支撑销售,我们又采用各种方式收购及合并了近20家生产厂家。”他说。
“目前,云南工艺美术品销售市场仍然存在两大现状:‘家乡宝’思想严重,不敢跨出省门、国门开店经营;小打小闹,上规模、上档次的工艺美术品专业市场为零。”张化忠认为,“未来要建立和完善工艺美术大师经纪人机制,整合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资源,打破市场销售瓶颈,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组建云南工艺美术行业企业联合集团,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市场运行机制。”
据了解,云南省共有大大小小的斑铜生产企业近60家,注册的斑铜公司有近20家,规模以上企业有5家,这些企业目前零散分布于昆明、会泽、江川三处,各自生产,独自销售。
这让张化忠不禁想起了深圳好运来工艺品博览交易中心,“深圳都能建一个将全国的手工品集中交易的中心,云南斑铜那么好的产品,为何不将其集中展示呢?”他说,“扩大到云南省民族工艺品产业而言,企业参加各种展会的同时,云南本土也应建一个工艺美术品销售的航空母舰,把所有工艺品集中在一起。”
“集中展示的平台说到底是一个对外窗口,云南具有多民族的特色文化,故事多、种类多、文化多,如果集中展示,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张化忠说道。
在接下来的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将通过加大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培育营销力度,依托会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形式,扩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支持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展会,全面推广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强与省内外重点及热点旅游景区景点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广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在旅游景区景点的市场销售及营销拓展。建设网络营销传播平台,探索新媒体营销。”
同时,规划还提出,还要加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际文化市场动态和国际文化产业政策信息,支持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和文化活动,鼓励在境外开展项目推介、产品展销、投资合作,扶持特色文化精品进入国际市场。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广告、微电影、微纪录片等形式,加强民族民间工艺品工艺大师、领军人物、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宣传推广。
融资规则与产业本质的矛盾
长期涉足云南文化产业界的花泽飞认为,首先,云南文化产业虽然有政策扶持的举措,尤其是金融扶持政策,但是由于文化企业自身轻资产、重创意的行业特征,银行和金融部门又缺乏灵活适用的贷款及融资产品,文化企业仍然存在融资难、用地难、审批难、引进人才难、项目立项难等问题。
“在昆明要开家店,对于没有任何商业经验、长期从事地质专业工作的我来说,创业真是倍加艰辛和困苦。”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困难,伍元东娓娓道来,“为了筹集启动资金,我拿出了自己全部积蓄,用昆明的住房申请了贷款,凑够资金够后,缺人手,我又通过招聘会,招聘了80后的应届毕业生3人,开始了我们年轻人创业的第一程。”
事实上,除了部分有实力考自身单打独斗的企业以外,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如果不能得到便利的资金支持,想要扩大规模几乎都是举步维艰。
长期涉足云南文化产业界的花泽飞认为,首先,云南文化产业虽然有政策扶持的举措,尤其是金融扶持政策,但是由于文化企业自身轻资产、重创意的行业特征,银行和金融部门又缺乏灵活适用的贷款及融资产品,文化企业仍然存在融资难、用地难、审批难、引进人才难、项目立项难等问题。
据了解,针对融资问题,将创设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基金,扶持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