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爱民情——武警云南总队服务云南边疆民族群众纪实
为了人民群众的和谐家园
2011年3月10日,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灾情发生后,武警云南总队迅速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派出前指率德宏支队、保山支队、总队医院保山分院496名官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
在盈江县城密回路玉锦公司,4层楼只剩下了2层,求救声和哭喊声混成一片。时间就是生命。经过仔细排查,官兵发现了一名被困群众, 官兵将一堆堆碎砖瓦片抛开,四处呼喊搜寻被困人员,循着微弱的回应声,官兵发现一名妇女被困在水泥板下。官兵用小铁锤轻轻将水泥板一点点敲碎,经过2个多小时的艰难营救,妇女终于被官兵用担架抬了出来。
“地震前,小女孩杨露在一楼上厕所,没能跑出来,还压在下面,她才12岁啊,求求你们救救她!”一条生还信息就是一个生命的希望。官兵迅速与用生命探测仪寻找小女孩的位置。现场垮塌严重,如果用大型机械进行破除,很有可能对小女孩造成二次伤害,官兵采取人工挖掘、破洞救援的方法实施救援。
“叔叔,救救我,我疼!”小女孩微弱的求救,刺痛着救援战士的心。
官兵们顾不上手上的血泡,脚下的铁钉,用双手把掩埋在小女孩身上的碎石抛开,终于将小女孩从废墟中救了出来。可是由于掩埋时间太长,加之失血过多,小杨露停止了呼吸。官兵们忍着悲痛,擦干眼泪,又相继在废墟里营救出了5名被掩埋的群众。
为了让灾民们早日住进帐篷,尽快恢复生活,总队496名救灾官兵,分散到个40多个救灾点,连续奋战数十个昼夜,搭建帐篷、拆除危房、搬运物资。先后营救掩埋群众7人,转移受伤群众234人,搭建帐篷340顶,拆除危房382间。
武警云南总队总队长王诚介绍,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受地质影响,固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总队在完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的同时,不断加大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官兵们上一线、当先锋、打头阵,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
去年9月7日,伴随着一阵剧烈的地动山摇,滇南的昭通市彝良县突发5.7级和5.6级地震。连续发生的“双震”导致2万多户房屋倒损,70万余人受灾。
彝良县中队指导员李涛迅速带领14名官兵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很快,昭通支队支队长黄国祥率领第一梯队160名增援官兵整装待发,第二梯队120名官兵也抽组完毕……
通往震中的路上,塌方多达50多处,山体滑坡不断,官兵徒步强行军穿越死亡线,成为了第一支成建制到达灾区的部队,并第一时间营救8名群众,救治160多人,疏散转移群众2150人,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连续10天鏖战灾区,官兵风餐露宿,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许多战士眼睛都由于观察山体和风吹而变得红肿,军装也脏得已看不出颜色,雨水淋得他们浑身湿透,官兵说:“为了灾区人民,再苦我们都愿意!”
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与越南相毗邻,山区面积占75%,交通不便,经济滞后,武警文山州支队紧紧围绕“兴边富民、强边固防”的主题,积极帮人民群众之所需,解人民群众之所难。
从2005年开始,文山州支队帮助麻栗坡县董干镇董干村所属的卡子脚、茅草硐、苦竹硐、梨子坪等7个村小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村寨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支队党委本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发展理念,派出一支“筑路小分队”前往董干村实施帮建。在施工中,官兵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路面崎岖不平、且较窄,大型机械设备派不上用场。
机器用不成,那就靠人力。支队领导带领麻栗坡县中队官兵捋起袖子,挽起裤腿,举起铁锹、镐头,平整路面,清理碎石。官兵奋战三天两夜将路面整齐平整后,支队又投入100000元,从地方请来专业筑路施工队,苦战20天,修建了14000米的进村公路和2000米的入户道路,实现了该村“村村通、户户连”的目标。
路通了,如何致富?
支队官兵在扶贫帮困过程中发现,当地仡佬族群众自制的一种“老茶叶”,味甘醇美,但由于当地科技落后,生产规模受限,“老茶叶”一直埋没于深山。
这一独具民族风情的特色产品,能否成为发展当地经济、扩大开放的新亮点?支队主动与外地一家大型茶厂取得联系,请来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当地群众开发“老茶叶”,重点研究用普通泡茶方式取代繁琐的煮茶方法。
经过共同努力,味美、香醇、饮用方便的“老茶叶”问世了,投入市场后很受欢迎,成为云南省名优特色品牌,远销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前来洽谈生意的商家络绎不绝。
如今,“老茶叶”已成了仡佬族群众的“摇钱树”,使董干村人均年收入从1560元增加到3980元,老百姓家家户户骑上了“摩托车”。
董干村村长黄龙林欣喜的说:“武警官兵帮我们修公路、跑项目、找资金,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信心十足”。( 通讯员 郝亚鑫 记者 李映青)
实习编辑:李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