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组装
按照原样修葺部件
售出后还要再次拆装
分拆后的老房子被运到西宅村后,首先要检查哪些木料是好的,哪些腐朽了需要修补,哪些又是不能用的,要按原来的样子重做。
经过木工、石工、油漆工等多个工种的共同努力,老房子的部件恢复得差不多了,接着就是组装。房子规模不同,组装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前面提到的价值千万的清代庭院,组装起码需要三四个月。
组装好房子被放在西宅村的场地里,如果有客户看中了,张祝安他们就要把搭起来的房子再次拆掉,装运过去,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吊机、卡车等工具。
“运过去之后,首先要重新组装起来,然后根据一些老板的要求砌墙、修地面、粉刷等,这是一系列的后续工作,没这个准备,一般人是不敢买的。”
5
出售
买家青睐徽派建筑
多用来做茶楼或会所
张祝安说,这些老房子的买家多是杭州或者上海的老板,买去开茶楼或高级会所。
俞峰也是这种古建筑的爱好者,他自己就收藏了三四幢老房子,最贵的一幢,花了200多万元。
“浙中地区这个行业红火起来是3、4年前,北京、上海等地更早,七八年前就热起来了。”俞峰说,“一是有些老板有闲钱做投资,另外是经济发展起来后,很多人有复古情绪吧。”
目前,卖得最好的是徽派建筑,俞峰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徽派老房子为家庭式,体量小,容易拆,民间存量也比较大。
据一位古宅中间商说,他有个上海客户,收藏了100多座徽派古宅。
至于“三余堂”的最终命运,张祝安告诉记者,它被安置在湖州南浔老汽车站附近的一家琉璃品店里做展示,“买家是我的一个朋友,就赚了几万元。”
古宅交易政策空白
专家: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商人:赚钱、保护两不误
古宅交易如此活跃,它的合法性也受到了质疑,义乌市文物普查办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非文保单位的古建筑是可以自由买卖的。
“上了年代的老房子,一般提倡原址保护,但如果其周边的历史风貌已经改变,而且古建筑也受到了破坏,村里在维修资金又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买卖后进行异地保护也是一条可行的方案。”
这位负责人说,古建筑买卖如此活跃,主要是国家对这方面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这需要文保、规划、国土和建设部门的相互协调,“我还是建议原址保护起来的,但现实有许多无奈。”
东阳市文物办主任陈荣军也表示,在非文保建筑这块,目前政策还是一片空白。
陈荣军说,很多遭变卖的老房子已经达到了申请文保单位的条件,“但由于人们意识不强,加上老房子大多是共有的,本身又破旧了,就低价出让给村里,最后几经转手,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陈荣军至今仍对“三余堂”遭变卖感到痛心,“我收到消息,买上驱车赶过去,到村里时已经在拆了,我找到村里,但村里坚决要卖,我也无能为力啊。”
而在买家张祝安看来,买卖老房子一来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二来能从中获取金钱上的利益,“有些老房子,荒废在那里,既没人住也没人修,与其烂掉,不如我们对它进行再加工,这也是一种异地保护。”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张少虎 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