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新闻

政协委员马敏:关注 “双一流”大学和教育精准扶贫

(中国日报网) 更新: 2017-03-06 15:45

政协委员马敏:关注 “双一流”大学和教育精准扶贫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 (资料图)

建设“双一流”大学和教育精准扶贫,是近两年来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教授今年参会提案的重点内容。

在出席3月3日举办的第十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时,马敏教授谈到,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人才的聚集和培养是核心和关键,既要加强一流的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又要转化为一流的育人成果。

对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马敏委员指出,高校要有很强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学术梯队。华中师范大学已在推行学术梯队建设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实践,学校为包括历史、教育、政治、中国文学、心理学在内的五个重点发展学科集中提供财力、人力形成大力发展之势。同时,他也强调,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整体协作的工作,重点学科要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马敏委员认为“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建设还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要将优秀的师资队伍转化为培育出优秀的人才,这才是建设“双一流”的目的所在。

为此,作为教育学界的政协委员,马敏今年带来了《关于规范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希望规范高校间人才合理流动,建立科学收入分配制度。

马敏委员呼吁高校人才流动要更加有序化和规范化,高校的人才不是“挖”的,高校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不能单靠出重金“挖墙脚”,而是要加强“内功”,他还建议高校应像国有企业一样,对最高人才设立工资限度,避免人才大战和无序竞争,例如东部沿海高校不能去随意挖走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在保证人才待遇的同时,也要注意国家人才分配的公平和均衡。

在去年的政协提案中,马敏委员重点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的提案,今年他将继续深化这一议题并呼吁将这一方案的实施成果推广到全国。

尽管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面貌已有很大改观,但目前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薄弱,义务教育阶段的短板依然在农村,连片特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比较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因此,马敏委员认为完善农村教学点“最后一公里”建设,信息化精准扶贫大有可为。

在教育精准扶贫这方面,华中师范大学近年来做了大量调研和试点推进工作。马敏委员介绍了在湖北咸宁、恩施等地方,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装备农村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补上资源不足的短板。

今年,马敏委员希望继续呼吁国家加强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实施力度,从单纯的小学教育扩展到整体的农民信息化教育,将教育信息化和农村精准扶贫融合起来,提升帮扶效率。

谈到目前教育扶贫面临的瓶颈问题,他指出,全国各地进行的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呈现“碎片化”,各地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对称、探索出的经验缺乏总结。

因此,他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加强顶层政策引导,信息化教育扶贫不能单独依靠大学试点,而是要依靠国家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他呼吁加强贫困地区教师信息化培训水平,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使农村教师接触到更多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实现高位均衡发展目标。

视频

北语世界文化节

大学排名

联系我们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doffice@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