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和娃哈哈共同的敌人
[ 2007-08-16 15:37 ]

娃哈哈:熟悉的陌生人

原来我们熟悉的是创业英雄宗庆后和民族品牌娃哈哈:

1987年,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第二年为别人加工口服液,第三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 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1991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以小吃大”,兼并了当时亏损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1997年以来,娃哈哈在中西部22省市建立了40余家控股子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民族品牌,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998年,娃哈哈已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在饮料界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自1998年5月投产以来,非常可乐异军突起,现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从2004年开始,根据娃哈哈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集团每年销售额保持令市场惊讶的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它不断推出的新产品“营养快线”、“思慕C”、“爽歪歪”、“激活”等,正成为新的利润奶牛。仅仅“营养快线”这种2004年推向市场的新产品,2006年已经创造了30亿元的销售收入,而且由于产量限制至今供不应求。娃哈哈已经攀上了中国饮料行业的巅峰,2006年的销售额达到180亿元。娃哈哈销售体系中所采用的ERP管理系统,也是目前中国饮料行业最为先进的。可以说,娃哈哈就向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而宗庆后就是扛着这面旗的英雄。

达能和娃哈哈共同的敌人:商誉之花凋落

我们熟悉的娃哈哈在渐渐远去。在这场纠纷中,我们看到宗庆后对手里的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为社会所接受,又带来了滚滚利润,成了企业英雄和人大代表。校办工厂娃哈哈成功以后,宗庆后为了把本来该属于他的创业奖励放到口袋里,为了转换国企经理人的身份实现MBO,他不惜“引狼入室”,以外资参股的间接路径实现MBO。个人股份落到了实处,他还把自己一家人都转换了国籍,以妻女的身份注册了一系列离岸公司。

宗庆后一直执行“个人独裁”:娃哈哈系几个经营主体(如娃哈哈集团、娃哈哈大能合资公司、非合资公司但是使用娃哈哈品牌的中国公司、宗氏的离岸公司等等),一套班子,董事长与总经理他一个人做,而且不设副总经理。于是,娃哈哈的收入、成本与利润,完全成了一个内控的“数字游戏”。……

今天,我们看到,宗庆后在电视机前,对着亿万观众直白地说:“我承认,我欺骗了国家,欺骗了政府,而且我是以串通的方式去欺骗来的。”(中央电视台《对话》)

这是令人震惊也是让人沉痛的另一面。

现在的达能,指责宗庆后不守商业规则,没有认真履行合同。达能调查称,宗庆后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私下成立并控制着至少20家公司,并擅自通过这些非合资公司平行生产及销售娃哈哈品牌产品,与合资公司生产的娃哈哈产品竞争。

达能指责说:“宗先生的辞职完全出自他本人的意愿,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追求个人的利益。我们非常感谢宗先生在过去十多年里对娃哈哈合资企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以此为借口,利用员工、业务伙伴和社会大众,煽动针对其他个人、公司和国家的敌对情绪,以危及合资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代价,实现个人财富最大化的目的。”

但是,达能好象也并非守法经营的模范。

首先在1996年,达能在明知合资公司不能依法持有娃哈哈商标的前提下,又跟宗庆后签下“阴阳合同”。自私自利的本性,让达能很快精通了中国式并购,即只要保证当事人足够的利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实现自己最“卑劣”的梦想。于是,一个公然违背中国法规的“阴阳合同”出笼,一系列有争议的协议就此出台,并且“大行其道”。

合资公司成立以来,达能接受宗庆后的一系列苛刻条件,比如,董事长总经理一个人当,不干涉经营事务,公司只能设宗庆后一个总经理,不设副总经理,以保证宗庆后的绝对权威,达能派出的技术员与销售策划师也被赶出了合资公司。达能甚至认可公司“多个经营主体一套班子”这种反常方式,认同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这种有反跨国公司常态的行为,用意不知道何在。

在这场纷争中,达能一直以来标榜的公司社会责任荡然无存,我们看到的是资本牟利的本性。

我们原本期待作为世界500强公司之一达能,和作为民族品牌象征之一的娃哈哈有更得体的行为,是遵守社会规则的模范生。但是我们颇为失望。

在“达能和娃哈哈”的商战中,达能和娃哈哈真正的共同敌人是:由对法治的“漠视”及企业家精神的“误读”,而带来商誉的丧失和市场的变换。网上有很多人表示不再购买达能的产品,而更日益明显的事实是,娃哈哈“水王”的地位正被康师傅等赶超。

这或许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来源:人民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