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大摩委身美联储 华尔街转向英式监管
[ 2008-09-28 10:0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全军覆没。

9月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华尔街最后的两家投行将脱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自此接受美联储的监管。

向英国式监管转变

流动性不足及债台高筑,让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别无选择。据此,有市场人士指出,投行转型成为传统银行,是实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式监管向英式监管转变”构想的重要一步。2007年5月中旬,伯南克曾呼吁:“美国应效法英国,发展一套以原则性为基础的金融市场监管方针,而非针对每个新金融产品及机构制定新例。”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介绍,所谓英式监管,是在金融业混业经验的基础上,权力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监管机制。英国的金融管理局,下设证券、银行、保险等分管机构,其权力来源于法律,因此在相关方面的权力甚至高于首相的权力。而美式监管则不同,美式监管立足于分业经营。各不同金融行业都有其独立的行业组织,如证券方面的委员会或者债券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相当于行业自律组织。

其实,有关英式监管重新成为潮流早有预兆。

在伯南克发表前述相关讲话之前,经济学家谢国忠曾撰文《审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文中,他反思了英美监管方式中存在的利弊,并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盎格鲁-撒克逊革命在两个领域做过了头:首先,大萧条以来实行的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出现了放松;第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未能认识到,放松管制后经济的爆发性增长仅是一时现象,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以上两个问题,他都是以美国出现的问题为例。

2007年10月,日本金融厅(FSA)也表示,为增强日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该机构将转向类似英国的监管模式。

金岩石说:“在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有明确的分工:美国的证监会是常规监管的机构,如今金融市场发生非常规的危机,救治的责任就只能转移给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了。而如今,投行也被纳入到美联储常规的监管之下了。”

历史上的华尔街投行,历来对于传统银行业务及美联储没什么好感,在纽约《华尔街日报》的版面上,似乎永远都是对于美联储的批评。

但如今,故事变了模样。除了对获得美联储监管而感恩戴德之外,任何援助都让这些曾经的“巨人”感到喜悦。

“最赚钱的投行”高盛发布公告称,投资大师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向高盛投资50亿美元,以购买其永久性优先股。除此之外,高盛集团还将通过公开发售普通股的方式筹集至少25亿美元的资金,至此,高盛集团将成功筹集到总额达75亿美元的资金。

这一数字,远低于该公司2006年公司利润94.2亿美元,但是即使75亿美元的数字,也已让有着“为白宫培养干部”之称的高盛欣喜不已。

而同样的,日本最大的三菱银行对于摩根士丹利20%普通股的认购,也让大摩和市场欢欣鼓舞。

投行倒闭的教训

造成投行今日困境的正是他们自己?除了已经破产的“债券交易老大”雷曼兄弟被美国财长保尔森等人认为“罪大恶极”而拒绝施救,但当初,这些投行哪一个不曾为盈利暴增而沾沾自喜?

300年来,华尔街投行生活在交易的风口浪尖,风险与其日夜相伴,如影随形。对于中国人来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或许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买房子欠的债,可以找华尔街帮忙。

“美元贬值是因,次债危机是果。”中国人民大学赵锡均教授认为,“大量印刷美元,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债吗?”

“一堆堆本身可能没有什么价值又风险偏高的垃圾债券,通过交易杠杆的放大,通过交易使其具有了流动性。”经济学家李振宁认为,因此华尔街投行的灭亡,终究是其咎由自取。

将其灭亡归因于高风险高杠杆的还有经济学家谢国忠。

不过,似乎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认同美国救市,西方七国集团中的其他六国干脆拒绝了美国的求助。而海外媒体甚至将胡锦涛与布什相关的通话解读出“希望站在台湾眺望太平洋”的隐含意思。

但是不论政界如何商谈,次债危机与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都让人更深层次地思考了一些问题。(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宁国强)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