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新观察”系列报道之六
在以四大行为首的国有银行改制重组上市后,全国上百家地方城商行发展何去何从,成为中国金融业新一轮改革的重头戏。
徽商银行的成立被看作是国内城商行联合重组的“破冰”之举。2005年年末,安徽省内的6家城商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合并重组成立徽商银行。2007年1月24日,由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根据公平自愿原则组建的江苏银行开业,是我国城商银行改革联合重组模式的又一探索。
徽商银行和江苏银行均采取了“联合重组”模式。所谓联合重组模式,是指某一行政区域或某一经济区域内的多家城商行重组成立一家新的银行,从而实现在该区域内的跨区域发展。后续吉林、湖北等地均采取这种模式改制重组省内的城商行。自徽商银行之后,五年来,吉林银行、湖北银行等银行的成立均采取了联合重组模式,该模式也成为当前地方城商行改革重组的主流模式之一。
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多次强调,城商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重组改造和联合,银监会鼓励各行按照市场规则和自愿原则进行联合并购,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联合重组是否真正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该模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重组成立的新银行发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开联合重组模式先河的徽商银行和江苏银行。
徽商银行“6+7大于13”
合肥市安庆路79号,徽商银行大厦。大厦不远处是安徽省政府大院,表明徽商银行的办公地正处合肥的心脏地带。11月初的合肥的天气已经转冷,离大厦200米远的合肥最繁华的步行街上,各类冬天的小吃生意红火。
“徽商银行是全国首家由城商行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徽商银行董事长王晓昕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在尝试与摸索的发展过程中,徽商银行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
重组过程历时一年半,徽商银行赶在2005年岁尾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多个城市商业银行联合改制重组而成的银行。按照重组方案,由原合肥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徽商银行,作为存续公司,吸收合并安徽省内的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北、蚌埠5家城商行,以及六安、淮南、铜陵、阜阳科技、鑫鹰、银河、金达7家城市信用社。
根据当时的重组方案,合并各方股东持有的股份,根据各自清产核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以及最终确认的折股比例,置换成徽商银行的股份,同时被合并方注销法人资格。
对于当时徽商银行重组的背景,安徽银监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组成徽商银行的6家城商行中,资本金最多的5亿,最少的只有1亿。按照单户企业贷款不超过资本金的10%计算,这些城商行单一贷款的额度只有1000万到5000万。这样的贷款额度无法满足多层次、高成长企业客户的需求,很多时候实力较弱的城商行只能眼看着优质客户流失。而且,企业的业务和分支机构往往超出地域限制,限于一隅的城商行服务难以覆盖。
从目前的经营“成绩单”看,徽商银行实现了当初设想的重组目标与监管层的期望。徽商银行成立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资产、存款和贷款规模等均以年均40%以上增幅持续增长。资产负债比例、流动性比例、安全性比例、盈利性比例指标明显改善,达到城市商业银行的较高水平,和国内上市银行相比,也处在中上水平。
王晓昕告诉记者,徽商银行目前正着力实施重点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对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内的重点城市在信贷、财务、人力、授权授信管理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