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全力投入全球能源“页岩气革命”。通过参与“页岩气革命”,将改变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及对外依存度过高格局。页岩气对中国来说非常之重要,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意义重大。中国如不能成功解决对石油过度依赖的问题,对其他国家也将是一种伤害,因为中国经济的体量对全球石油价格的走势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中国如果长期不发展可替代性能源,油价就很难得到控制,只会越走越高,最终破坏全球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因在资源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各国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对页岩气的成功开发,能否在全球其他地区成功复制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简单的“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并不容易,美国模式只能借鉴,绝不可照搬。
中国页岩气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普查,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1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常规天然气相当!这一数字使中国超过了目前全球第一大页岩气生产国美国的储量。对于能源对外依赖度过高的中国来说,对页岩气的开发热潮不啻于一场新的能源革命。2012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对页岩气的开发这一显著态势,不能不说是受到美国“页岩气革命”的鼓舞,甚至刺激。如今,中国不但已经吹起了开发页岩气的号角,而且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尽管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并制定页岩气市场化定价等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康菲石油、BP、壳牌、雪佛龙等国际巨头已经在中国国内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页岩气资源,都希望在中国页岩气开发中分得一杯羹。对于中国来说,开发页岩气是机会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蕴藏大量页岩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国的地质条件比美国复杂,开发难度更大,且页岩气已有的地质资料又非常粗浅,技术和环保方面也存在很多挑战,企业投入成本高。因此,目前中国能源产业对页岩气的尝试依旧浅尝辄止。
2012年,中国已经进行了两轮页岩气项目招标,引得能源行业热闹异常,但“热闹有余,签约有限”,中国四大油气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在招投标中都表现得非常谨慎。而在第二次招标中,非油企业,比如电力企业、民间资本,乃至与能源完全不沾边的房地产企业却表现踊跃,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想干却无从下手。分析人士表示,油企与非油企在此次招标中的反差,主要是因为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已拥有了大量的常规、非常规油气区块,在经济性更强的常规油气还未开采完的情况下,这“几桶油”没理由作出大动作,去处理页岩气这一难啃的骨头。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比下面热、业外比业内热”的现象?期望只花七八年时间就把页岩气年产量搞到600-1000亿方的设想何以备受质疑?这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对石油上游领域(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特点、现状和前景若明若暗,国家层面的规划缺乏严肃性。规划制定时,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执行时,能否实现少有人过问,更没有人承担责任。
虽然潜力巨大,但目前中国页岩气的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且未来的道路将是曲折的。从地缘政治角度上看,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影响而非真正的地缘政治的影响。页岩气的最终产量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已经可以看到美国在地缘政治上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态势,尤其是针对中国。诚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似乎很乐观,甚至比世界上开发最成功的美国拥有更大资源潜力。但是,这些数据所营造出来的仅仅是一种过于乐观的假象。尽管中国页岩气储量丰富,但比起美国,开采难度大很多。由于中国页岩气家底并不清楚、技术和资金的障碍、土地与水资源的约束、开采成本高、定价机制、管道资源与管网管理的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使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存在太多的变数。其难度也远超想象,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始终无法突破使页岩气产业前路仍处于迷蒙之中。前景让人热血沸腾,现实却如一道鸿沟,横亘在面前。上帝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但我们千万不能忘了:上帝给的只是机会,而不是现实。
因此,我们冷静地看待页岩气,中国搞“页岩气革命”,还应慎重,应“求稳勿热”,切忌大跃进和“狂飙”。页岩气开发与利用是一场全新的“革命”,中国要实现自己的“页岩气革命”,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统筹规划,发挥中国特有的“发展型地方政府”对页岩气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建立和完善页岩气开发的相关宏观管理体制,为页岩气开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必须打破常规,在矿权管理、开采过程、环境监管、市场应用方面进行综合创新,加快改革,要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自我创新,因地制宜,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页岩气开发道路,将这场“革命”革出特色、革出效果、革出水平。如果中国不能找到一条比美国“更省地、省钱、省水,更环保”的开发方法,就不要过早谈什么“页岩气革命”,省得“被美国忽悠”,导致虚假繁荣。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