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不起浪,关于法国标致雪铁龙寻求东风汽车入股的传闻再度激荡起国内汽车业敏感的神经。虽然合作前景扑朔迷离,当事双方也没有直接表态,但可以确信的一点是,PSA与东风之间的绯闻远不是终结,中国汽车业海外并购空间正变得更加广阔。
这不是一个武断的臆想,最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汽车业旧的体系和势力正在坍塌,新的秩序范围正在重构。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汽车业,有能力、也更有责任打造出世界级的跨国巨头。
资金不是大问题,时机也渐入佳境,亟待完善的最大难点在于:国家必须要有所为,无论是是政策扶持还是出海保障,都必须体现出更清晰的国家意志。车企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背后经济体之间的对抗。
欧洲亟待中国“东风”
起码从账面数据来看,PSA与东风恰好符合并购企业的两端特征。
受制于欧洲车市疲软,有着百年历史的标致雪铁龙(PSA)已很难靠自身努力摆脱欧债泥潭。仅去年一年,PSA集团净亏损额就超过50亿欧元;相比之下,绯闻的另一个主角东风汽车却有着梦幻般的业绩曲线。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东风手上握有200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更主要的是,东风汽车的海外并购早已不止于意愿,而已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购大戏。东风汽车正是近年来最抢眼的出海者。去年至今,东风收购瑞典T工程公司;和德国格特拉克组建合资公司;借助东风沃尔沃合资商用车公司布局发达国家市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背后,东风公司总经理朱福寿表示,东风正是力图借助国际化资源,培育一流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发展和国际化目标。
就在不久前神龙第三工厂投产仪式上,PSA的最大股东,标致家族成员蒂埃里·标致先生罕见地在出席。据内幕人士透露,关于东风入股PSA的事,双方接触已经有一段时间。
对于是否考虑入股PSA的问题,东风集团副总经理刘卫东虽然予以否认,不过他给出更为理性的回复:目前的股市不理想,不一定是“抄底”的最好时机。
进入中国并购时代
虽然眼前PSA集团债台高筑、困难重重,但对PSA和东风来说,双方有较强的互补性。东风需要“走出去”,PSA亟待依靠中国实现复兴。对于目标远大的国内本土企业来说,要想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车企集团,海外并购是不可避免的发展之路。
这并不是国内车企的一厢情愿,从全球汽车业发展的趋势性和规律性来看,形势正朝着有利于中国车企意愿的角度发展。应该说,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彻底打乱了原来跨国车企6+3的态势。原本牢不可破的美国“三大”阵列瓦解,除大众以外的欧洲车企逐渐沉沦,日本二线车企滑落至更远的非主流边缘。
相对而言,PSA正是这样一个好的并购对象——百年品牌积累,独到技术优势,海外网络密布,这些都是本土车企可遇难求的优质资产。虽然相对而言类似三菱、马自达、斯巴鲁这些体量更小,同属东方文化体系的日本企业更具有诱惑力,但考虑到中日敏感且多变的政治体系背景,类似PSA、克莱斯勒这样的欧美企业更具有操作性。
在全球汽车力量格局发生剧烈动荡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有利于推动中国车企出海的机遇,不少本土车企也实实在在地抓住了这些契机。2011年,吉利收购沃尔沃,首开本土车企并购跨国整车企业先河。在此前后,北汽收购萨博核心技术资产。 值得欣慰的是,本土车企海外并购绝不是政治秀或是门面功夫,而大多已经将海外并购的红利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吉利熊猫、帝豪EC7等多款产品达到了国内C-NCAP五星级碰撞标准,吉利汽车公关总监杨学良就毫不讳言地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吉利汽车很好地借鉴了沃尔沃汽车的安全基因;不久前,北汽消化吸收萨博技术的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绅宝也一炮走红,海外收购的效用立竿见影。
国家意志须更明显
在汽车企业接连出海的背后,更大的语境是一个崭新的中国收购时代到来。就在今年年初,包括中海油、三一重工等接连出海,而去年中国海外收购金额达到了创纪录的572亿美元。与过去10年更加看重的实体货物出口不同,资金流输出正迅速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品种。按照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拉德·莱昂斯的判断,“世界正在从‘中国制造’进入‘中国收购’阶段。”
不仅是这些“单打独斗”的企业,国内资本海外并购过程中更大的看点在于,随着国家实力膨胀,资本金到位,中国的海外收购正从零散的企业行为进入到更大规模的国家资本层面。
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投资公司旗下的一支基金就相继收购了本田汽车2.12%的股权以及日产汽车1.17%的优先股。毫无疑问,这些具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投入海外汽车行业,也揭示出政府在强化汽车行业海外并购。
就在去年年中,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强调,要加大重点零部件的海外并购,抓住当前时机“走出去”,收购国外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专利技术和品牌。问题在于,虽然国家最高层有着良好的愿望,但在执行上却缺少政策层面有效的扶持和引导,即使有所谓的海外并购国家意志,但对企业而言反应并不清晰。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在对待是否嫡系的国家资本抑或是来自民间的民营资本,差别之大让人存在质疑。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早在3年前就已经被吉利全盘收购的沃尔沃,由于身份等细节问题纠缠,迟迟不能本地化生产。以至于一个由中国企业收购的跨国品牌,依然需要按照外资来审批国产,中间的阻隔艰难不免让后来者气馁。
同所有非垄断的行业企业一样,民营力量注定将是国内汽车业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将这些民营企业灵活敏感特点与国有大集团公司的老成持重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海外并购的国家意志。(记者 管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