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活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的志愿者大军
[ 2008-05-31 11:28 ]

5月22日,两位绵阳的志愿者在悉心照顾来自北川灾区的蒋桂芳老人。志愿者们为老人洗脸、擦手、掏耳朵、剪指甲,无微不至,亲同祖孙。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设立的受灾群众接待安置中心,许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志愿者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并以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抚慰受灾群众,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他们,都有一颗明亮的心——记活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的志愿者大军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们是抗震救灾大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统一的制服和标志,但在废墟上,在公路旁,在医院里,在任何与受灾群众有关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但都在埋头默默做着相同的事情——帮助受灾群众。

他们,就是活跃在地震灾区的约2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很多志愿者没有留下姓名,但都有一颗明亮的心,让世界通过他们对中国有了崭新的认识。

他们,是普通中国百姓的代表

5月19日,一块写有“感谢志愿者”的木牌被竖在路中央的隔离带上。绵竹地震灾区部分受灾群众自发在路边竖起“感谢牌”,表达对各界援救的感激。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每天,灾区都传播着志愿者的动人故事,面对他们,每个记者都会痛感自己表达能力的贫乏。

20日凌晨,被废墟掩埋7天半的幸存者马元江在汶川映秀镇被成功救出。人们惊奇地发现,对创造这一生命奇迹起了关键作用的,是一个20岁的志愿者尹春龙。

这个来自四川资阳的小伙子,只身钻进废墟下,花了40个钟头,顶着余震的危险和强烈的尸臭,用简单的工具打出一条8米长的生命通道,为消防部队营救幸存者突破了最艰难的障碍。

身材瘦小、有些腼腆的尹春龙似乎没有任何超常之处。而就是无数这样的“小人物”,完成了一项项常人难以想像的壮举。

宋志永,河北唐山一位普通农民。汶川地震发生当天他就赶往灾区救人。他从北京辗转郑州、西安,一路打的来到了重灾区北川县,仅出租车费就花掉了近5000元。一天之内,他在北川中学挖出了十几个孩子。

更多的志愿者在灾区各个角落从事着默默无闻的救援工作。57岁的赵俊方从河南千里迢迢赶来在四川平武县南坝镇,主要工作就是帮部队炊事班做饭。他说:“虽然没在一线救人,做饭让战士吃好,也是为灾区做贡献。”

在绵阳集中安置受灾群众的九洲体育馆一角,南京志愿者王宇诚带着十几个孩子做游戏,教他们“深呼吸,面带微笑和旁边的人握手”。他希望帮这些受到灾难惊吓的孩子重新找回勇气。

穿着各式服装,操着各种口音,志愿者昼夜兼程,从天南地北自发来到灾区。这是一支不穿军装的救援“部队”。他们有的带来了工程机械,有的带来了食品药品,更多的带来了一双劳动的手和一颗赤诚之心。也许每个志愿者所起的作用是微小的,但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平日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而当灾难来临时,他们每个人都演绎着一段传奇。所有志愿者的传奇连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感天动地的“中国传奇”。

在震区之外的全国各地,还有难以计数的人们,正在以各种方式为抗震救灾出力。众多无法赶往灾区第一线的人,纷纷捐钱、献血、抢运救援物资、护理从灾区转运出的伤员。

广州越秀区一位身患残疾的乞丐,匍匐来到捐款箱前,把身上仅有的30多元钱全放进去。他的义举被拍摄上网,成为热帖,不少人看了流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博爱精神迸发出来。这一刻,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志愿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