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956年10月29日~11月6日,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战争。埃及同英法两国的对抗是主要矛盾,但由于以色列主动请缨,加入到英法侵略集团,使这场战争多少具有了阿以战争的性质。
背景:苏伊士运河争端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
进程:埃及人民奋勇反抗
10月29日下午,以军202伞兵旅一个营约395人分乘16架“达科他”式运输机侵入埃及西奈领空,空降在距苏伊士运河以东65公里的米特拉山口的东侧,从而揭开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序幕。
英法出动8万海陆空军,他们原计划在24小时内占领塞得港,11月8日占领伊斯梅利亚,在11月12日,在英法出动8万海陆空军的强大火力进攻下占领苏伊士,从而结束占领运河的整个战役。
结局:英法以无奈撤军
埃及人民抗击英法以侵略的斗争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联合国出面解决了这场危机。11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关立即停火和撤军的提案。11月6日,英法被迫接受停火。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
英法从埃及撤军后,有关各方围绕着以色列从西奈和加沙撤军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以色列在撤军问题上一直采取拖延的态度。在各方压力下,以色列于1956年11月21日才被迫宣布撤军,但进展缓慢。一直拖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地带。至此,英法以侵略埃及的计划宣告破产,埃及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意义:中东地缘大变化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已经取代英法,不断巩固和加强资金的影响力,前苏联也跃跃欲试,加紧渗透中东,并逐步取得立足点。
战争结束后,英法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受到毁灭性打击,至上世纪50年代末期,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国家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基本结束。美国趁机利用这场战争打击、削弱和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前苏联也想趁机向阿拉伯国家渗透,在中东取得一席之地。另外,美苏两大国对英法以的威胁起了决定性作用。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