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野之弥获得下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正式候选人资格。(法国媒体图片)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经过长时间反复磋商,7月2日下午国际原子能机构推举下任总干事候选人的工作终于尘埃落定。日本驻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使、61岁的天野之弥获得下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正式候选人资格。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今年9月召开的机构全体大会上获得批准,并从12月1日起接替现任总干事巴拉迪,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新掌门人。然而,天野之弥面前的道路并不平坦,国际原子能机构面临着新的艰巨挑战。
前任声名显赫
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于1957年10月,目前拥有146个成员国。来自埃及的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于1997年当选,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两次连任。
在巴拉迪任总干事期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拉克进行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技术手段最严格的武器核查,并依据核查结果对美、英指责伊拉克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证据提出质疑。虽然最后美、英还是绕过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战争,但巴拉迪不畏压力、尊重事实的做法使得他声名鹊起。
在伊朗核问题上,巴拉迪积极斡旋,促使伊朗于2003年12月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他坚持尊重证据,并依据核查结果始终没有作出伊朗正在发展核武器的结论。
在朝鲜核问题上,巴拉迪敦促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同时呼吁韩国在核问题上保持透明,努力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
在叙利亚涉核问题上,巴拉迪也没追随美国和以色列有关叙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言论,而是强调没有足够证据不能妄下结论。
这些年来,巴拉迪领导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巴拉迪公平、公正的多边主义处事原则,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他赢得多方赞誉。因在防核扩散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巴拉迪和他领导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共同获得了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面临重大挑战
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与变化,如何处理防扩散与促进和平利用核能之间的矛盾,正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面对的最大挑战。
在防扩散方面,澄清伊朗核计划中的未决问题,完成对叙利亚可疑设施核查,以及推动朝鲜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任务非常艰巨。
此外,随着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作为替代能源之一,核电正越来越重新受到重视。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曾对世界的核电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此后20多年里,美国没有新建核电站,欧洲强大的反核势力使得德国新建的核电站至今没能投入运行,奥地利等一些国家也坚持拒绝发展核电。
然而,现在不少国家又开始重新审视核电:美国已准备建设新的核电站;英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也有扩大核电意向。与此同时,印尼、马来西亚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核电表现出兴趣。世界核电复苏的趋势正在显现。
在此背景下,无核国家渴望和平利用核能,要求核国家转让核技术,协助建立安全法规等核电基础结构的呼声在加强;但核材料、核技术被滥用,进而导致核扩散的风险也在增加。
这也就使得国际原子能机构面临着如何在积极促进核能和平利用的同时,保障核安全并有效防止核扩散的艰巨任务。
各国关注点不同
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重点却各有不同:发达国家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承担起防扩散、保安全的职能,强调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是负责任的并受到严格限制;而发展中国家则主张,国际原子能机构应在防扩散的同时,重视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平等的条件下发展及和平利用核能。
如今,围绕防扩散和推动和平利用核能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涉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的许多问题上都出现了集团性争执。
在建立“多边核燃料供应”体系问题上,发达国家提出,为避免铀浓缩及核燃料后处理等敏感技术扩散,防止核材料等被恐怖分子利用,应由少数核国家承担浓缩铀的生产和后处理工作,并向有意发展核电的无核国家提供核燃料和后处理服务。
但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这一做法等于是剥夺了无核国家全面掌握核技术的权利,有悖于国际社会应当奉行的公平原则。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未来预算问题上,美、英等发达国家要求机构预算实现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机构预算尤其在发展援助等领域应切实保障需要。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推举国际原子能机构下届总干事人选,表面上是日本人天野之弥和南非人阿卜杜勒·明蒂之争,但实际上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缺乏信任,各自需要“代言人”的一种体现。
因此,怎样才能既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同时又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全面有效地防止核扩散,将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来源:新华网维也纳7月2日电 记者刘钢 编辑:婧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