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中友好协会主席阿明
阿明先生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年轻时就在北京的外国银行做过事,是一位资深金融界人士。他个头矮小,仪表讲究,温文儒雅,和蔼可亲,基本听得懂中国话,但说的时候很吃力。他领导的孟中友协有2000多会员,非常热心于孟中友好交流。今年3月习近平副主席访问孟加拉国与友好人士见面座谈时,阿明便是主要的发言代表,在他担任顾问的达卡股票交易所办公室里,他还兴奋地拿出当时的照片给我们观看。
我与阿明先生算是老相识了。两年多前,他曾率团访问北京和云南,到云南日报社来参观考察是我负责接待的。当时他与夫人同来,她是一位大学老师和作家,身体不太好,拄着拐杖路走得很慢,上下楼梯阿明总会细心地搀扶着她。在宴请他们时,听说我们很想访问孟加拉国,阿明和代表团的成员便热情地给我们推介何时去怎样走最好,他们中还有人送我一幅炭笔速写,仔细一看,画的乃是我在同他们交谈时的表情,引来一片莞尔。
从加德满都坐飞机到达卡的当晚,由于这座城市本来就十分拥堵,恰巧碰上大罢工,到落脚处时候已经不早。刚到酒店大厅,突然听到“徐先生、徐先生……”的呼叫声,有位老人喊着我的名字、还拿着我的名片,乐呵呵地来到我们面前,没想到他是阿明主席,事先我也不知会这样见到他,弄得我的同事们更是诧异。74岁的阿明依然精神饱满,故交重逢好不亲热。在达卡期间,老先生亲力亲为安排我们的活动,连一些小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去几家媒体考察,他一路陪同,拉我一起坐他的轿车。我请他问候夫人,他高兴地马上打电话转达,说她已退休,还在继续写作,还要送我她写的书。在《每日星报》,阿明又介绍了他在那里工作的女儿跟我们认识,座谈时她还向我提问了中国媒体年轻人的情况。
虽然日程很紧,但阿明还热情邀请我们去了一趟创办于1911年的达卡俱乐部参观,在那儿享用午餐,他在这个著名俱乐部拥有长达40多年的会龄。在邀集友协的商界名流为我们举行欢送晚宴时,阿明专门让我跟着他去挑取最有特色的美食。宴会上,他特意把主角让给一位衣冠楚楚、蓄着漂亮花白胡子的银行家。这位经历丰富的银行家上世纪70年代就在上海呆过,去中国的机会多,讲起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眉飞色舞,谈起中国的菜肴头头是道,说他就是中国发展巨变的见证者。阿明是个非常重情的人,离开达卡回国那天早晨,他给我打来电话,说车太堵不能前来送行,不住地抱怨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太少了,他和夫人祝我们一路顺利,很希望能够再次见到我,还嘱咐我一定要把这次我们在一起的照片寄给他。
尼中友好协会主席潘特夫人
尼中友好协会主席潘特夫人是首次认识,她慈祥平和,话语不多,声音特别轻柔,最显眼的是她那身漂亮的纱丽装束。
然而一接触,发现潘特非同寻常,完全是个默默做事的社会活动家,与政府和各党派都有很好的关系,尼帕尔总理等几位政要与我们的会见活动都是她安排的,并且一路上总是悄无声息地走在前头为我们带路。在采访尼泊尔工商联主席、副主席和企业家时,她临时协调,把原定在离我们住处较远的主席家的采访地点,改在城内的一家挂着“北京烤鸭”招牌的中餐馆楼上,为的是让我们少跑路、节省下一个活动的时间。每次我们从酒店下楼来时,发现她早已静静地坐在大厅等候,还亲自送来由他们主办、刊载着介绍中国情况的报纸《每周镜报》,一一递到我们手上。
在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政务参赞郗慧等官员和尼方友好人士聚会时,潘特夫人特意带来了在北京读大学的他哥哥的儿子,帅气的小伙子说在北京感觉非常好,学到很多东西。据说在尼共(毛主义)回归政治主流以及几大党的调和上,潘特的哥哥发挥了重要作用。潘特请来的友人中,有一位老者曾在尼泊尔驻俄罗斯大使馆工作过,对中国颇有研究,经常为报纸撰稿。另一位报纸的首席编辑也带来了他的女儿,这位在报社当编辑的姑娘一边吃饭,一边不停地向我们了解中国的媒体情况,她还自豪地告诉我们,她的哥哥也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学的还是新闻。
始终不能忘却的是珍贵的友情。每当忆想起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难忘时光,眼前总是闪现出潘特夫人那平凡的身影、真诚和善的笑脸;耳边时常萦回着阿明老先生那半生不熟、然而充满深情厚意的“中国声音”……
(来源:云南网 编辑:陈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