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渴望到德国学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欧洲青年人说,他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能否请您谈谈中德人文交流方面的情况?
施明贤:就像我刚才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到德国学习,我估计现在有26000人左右。也有很多德国年轻人来中国的大学学习,到公司实习。我想,通过在另一个国家生活,人们会学习如何尊重差别,他们会学习对方的传统、历史、文化,这是理解和了解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德国,人们看到北京、上海和广州,觉得中国已经很工业化了,已经是后现代国家了。但如果走到离大城市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你就会看到落后的山村。这样你就会明白,中国至少还需要两到三代人的时间来发展。这对于理解中国的问题和中国解决问题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反之亦然,我认为中国青年学生也很有必要了解德国。对于二次大战后出生的德国年轻人来说,人权是德国历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纳粹时期的德国对20世纪的人权领域做出了最大的损害,这一共识已经成了我们社会基本原则的一部分。年轻人觉得自己有义务抗争任何违反人权的行为,不管在什么地方。这并不是边缘化别国的工具,不是孤立别国或者羞辱别国的工具。我们认为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我认为年轻人去欧洲去德国后就可以明白,这是我们可以合作的领域。我想这种经历也是建立亲密的友谊和伙伴关系的基础。我个人相信,我们需要各种层次的合作计划,先从学校交流开始,让学生、教师和教授去大学交流。我们还需要公司方面的交流,让有技能的工人去德国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返回中国,学习技术、技能,并以此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
我相信所有这些交流都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相互了解,建立更好的伙伴关系。
5月13日,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记者李欣摄
新华网: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两年多后,一些国家反对紧缩政策的声音越来越大。德国是否会改变紧缩政策?
施明贤:我想我们需要理解,欧洲的经济状况反映了这样一种需求,就是调整欧洲经济体和欧洲市场,以便适应国际市场新的要求。因此你不能仅仅关注紧缩措施,或仅仅是增长措施,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经济体都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我们需要在每个国家深化结构改革,而它们的情况都非常不同。不论是希腊、西班牙、德国或法国,还是北欧国家,我们都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
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很幸运,因为我们经过了两德统一。我们需要把来自东德的新借贷人统一到西德来,我们持续15年的结构改革已经结束了。我们是第一个完成这种结构改革的国家。这样使德国具有了更大的竞争力。因此我们的经济在现在很强健。
其他国家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进行类似的改革。在我们的改革方式中,增长措施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说,我们在欧盟的每一个伙伴都需要有意愿进行结构改革,其他欧洲人也需要团结起来。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必须承担起最大的帮助责任。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也很高兴这样做。所以说问题的两个方面都需要落实。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欧洲经济发展前景?
施明贤:我想危机结束需要几年时间,而不是几个月。我刚才说过,德国花了15年进行结构改革。我希望我们能在这个10年结束的时候走出危机,尽管各国政府都在各自工作。我也坚信,德国经济或者其他经济体都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经济不但能恢复,还能达到比以前更强大的水平。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