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军事>推荐首页
造大飞机政策失败回顾

[ 2006-03-29 09:33 ]

 

造大飞机政策失败回顾

运-8中型运输机

·“大飞机专项”论证

2003年6月,国家正式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同年11月陆续成立了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大专项论证组。“大飞机专项”是第一个也是论证最为艰苦的一个“重大专项”。

“大飞机专项”的论证,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和怎么做”。

王超平说,大飞机及其产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是干不成的。同时这个产业对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于中国要不要自己造大飞机的问题,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

中国正面临着国内民航市场快速成长和未来对民机的巨大需求。据美国波音公司预测,未来20年,中国还需要购买民用客机2100~2400架,价值高达1970亿美元。从现在的发展看,这一预测可能还是比较保守的。资料显示,与购买飞机配套的培训、维修以及航材备件等,所需费用相当于购机费用的数倍。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国内市场拱手予人又受制于人,这也要求我们尽快研制出自己的大飞机。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经济基础,以及迅速成长的国内民航市场,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基础条件。

高梁认为,用20年的时间培养一个产业不足为奇,空客就是如此。有人批评说当年造“运十”缺乏技术基础,但有了这个起点就不能轻言放弃。“按照我国航空工业现有水平,是有能力承担制造大飞机的重任的”。

王超平也认为,从总体上看,我们在飞机总体设计上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通过努力是可以赶上的,飞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只有在研发实践中才能提高。在机体、部件上,通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美合作,我们已经初步获得了干线飞机的生产技术,而且作为总体制造商,对自己暂不能生产的部件可以进行全球采购,只要我们掌握自主设计和自主产品开发的知识产权。

“更主要的是我们还拥有一批曾参与‘运十’研发、参与中美合作生产麦道飞机的技术人员。”王超平说,“如今,这些当年参加过实际锻炼、可以进行大飞机科研制造的各类相关人才,大多已年过花甲,许多人正在慢慢老去。若再不抓住机遇,那就真的是太迟了。”

王超平说,研制大飞机绝非轻而易举的事,会有许多困难有待去克服,它需要各 部门的团结协作。在中央提出“自主创新”的今天,更要有勇气、有信心去完成人民交付的重任。

高梁指出,从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只有当我们自己具备了一定技术能力的时候,合作才成为可能。但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波音和空客不可能为自己培养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核心技术是花多大代价都换不来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提高科技竞争能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话语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