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俄罗斯对日本投资拒绝提供政府担保,恐怕设想难于落实。日本政府要求与俄罗斯之间缔结政府间保证协议,以促进日本企业对东西伯利亚石油开发的投资。早在2003年6月底,当时的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与俄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在海参崴会谈,日方表示准备投资75亿美元帮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准备投资10亿美元发展石油管道沿线的经济设施。但是先决条件是把管道修到日本海并首先供给日本。当年10月日本又表示愿意提供20亿美元的贷款和投资来帮助俄勘探西伯利亚东部的新油田。此外,日本还愿意以低于商业利率的条件向俄罗斯提供50亿美元贷款,以说服俄罗斯建设一条价值58亿美元的通往太平洋海岸的石油管线,而不是建设一条价值28亿美元的通往中国的石油管线。2005年11月21日普京访问东京时,俄日双方也探讨了吸引日本企业参与西伯利亚和远东自然资源开发问题。俄方保证输油管道会如期修至太平洋,日本能够得到西伯利亚石油。俄日深化合作的主要障碍来自北方四岛问题和与此相关的和平条约的缔结。日方还表示对参与东部天然气管建设感兴趣。
7月21日,普京总统在俄政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会议”上要求政府对东西伯利亚输油管道建设进行协调工作。同时“必须对这一地区的油田加强勘探和开发,拉动道路、电力、基建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要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当地化工、森工和建材工业的发展。”他指出,管道已经铺设和焊接100多公里,这是后苏联历史上东西伯利亚最大的输油管道建设工程。
俄罗斯是东北亚地区唯一的能源出口大国,油气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6.2%和26.6%。其天然气储量和产量世界第一,是欧佩克之外的最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俄罗斯对叶尼塞河东部的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勘探投入不足,探明储量仅为8亿吨,露头油气储量为4亿吨,仅可保证3000万吨/年的开采量。俄罗斯原计划在2020年前把探明储量提高到20亿吨,以保障东部输油管道的正常有效运营。但是,地质学家认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油气地质储量要远远低于西西伯利亚,目前探明储量仅是西西伯利亚盆地的7.6%。
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能源进口大国,油气资源贫乏的日本对政治动荡的中东石油进口依赖更高达90%。近年来,中日两国先后把油气进口多元化的战略投向能源资源丰富的俄罗斯。日本公司早在90年代中期萨哈林大陆架油气开发中已经捷足先登,获得收益。SODECO在2005年10月投产的萨哈林-1项目中占有30%股份,三井和三菱(Mitsui、Mitsubishi)在1999年7月投产的萨哈林-2项目中共占45%股份。
根据中俄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俄正在加强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目前,中国对俄罗斯油气领域投资已达到100亿美元(2004年12月划60亿美元作为2010年前4850万吨原油供货的预付款)。3月21日普京访华期间,中俄两家国营石油公司宣布在年底前分别在两国组建两个合营公司,分别经营下游和上游业务。7月19日中国CNPC在伦敦证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 LSE)斥资5亿美元、以每股7.55美元收购了俄罗斯石油公司首发(IPO)6622.52万股,占其全球交割寄存(GDR)的5%,认购的条件是进入上游,联合开发万科尔油田;Sinopec在萨哈林-3维宁斯克区块中占25.1%的股份;6月20日Sinopec斥资35亿美元从ТНК-ВР收购了“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9%的股份。7月13日Sinopec与俄罗斯石油公司重组“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占51%,中方占49%。为了能够在竟拍中胜出,中石化决定联手俄罗斯石油公司。此前的5月份,两家公司达成结盟协议:收购成功后由俄方控股。普京在6月22日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现场办公时,称赞了中俄公司这种合作方式。
据悉,2006年8月底,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将访问中亚,届时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元首探讨油气领域的合作,目的是“抗衡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对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日本支持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线经过阿富汗南下方案,试图过境巴基斯坦或印度进口中亚液化气。
7月20日,日本政府国务秘书建议建立“东亚能源安全磋商机制”,包括俄罗斯、中国、日本、南韩和东盟10国。这是日本对普京在上合组织成立五周年峰会上提出的“能源俱乐部”设想的反应。该俱乐部的成员为:俄、中、中亚四国、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俄分析家认为,如果日本能够真正落实对俄东部管道建设和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那么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竞争中将占上峰。
不良的商业竞争会转化为地缘政治的竞争,恶化投资环境,东北亚地区各国应树立新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需求国与供应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7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圣彼得堡提出了“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倡议能源问题非政治化,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这一倡议应成为建立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保障机制的指导思想。
(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庞昌伟 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