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制海权意味着获得历史主动权
主持人:马克思·韦伯说过:“部署一打舰只在一定时刻比掌握一打可以废止的贸易协定更有价值。”对此,如何理解?
张文木:这话对我们理解贸易与海军的关系绝对是有帮助的。保卫海外能源自由贸易权利的能力,取决于海外军事投送能力的远近。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全球化不能不包含着自卫手段的全球化。进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是“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统一:前者是主权安全或领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安全边界越远大,边界安全就越有保障。主权安全即边界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概念,而发展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它涉及世界一切地区,还包括外层空间和深层海域,由此便派生出涉及发展利益的“安全边界”的概念。安全边界就是利益边界,而联系全球各地区的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海洋,所以,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
主持人:近代历史表明,率先获得制海权的国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历史的主动权。
张文木:是的。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中世纪国家是依靠地区性的和封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维持的。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就是地区性贡赋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并由此保持其大国的地位;而保持这样地位的国家的军事前提就是强大的制陆权。比如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都曾是这样的国家。到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主导力量,资本及与此相应的包括市场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铺展开来,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其间,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和资源,从而获得大国必需的物质条件。比如,现在的北方七国,在世界资源和市场的分配中占据主要份额,才使其成为大国。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性质,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近代历史表明,率先获得制海权的国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历史的主动权。比如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美国与英国、西班牙的海上较量,胜利的一方也就成了主导历史方向的国家力量。
主持人:制海权在当代社会有何新发展?
张文木: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的杠杆。航空母舰是实现制海权的最重要工具。航空母舰不应被理解为一支战舰,而应被理解为一个最具机动性质的国家海上作战大平台。航空母舰可以比陆地运输更快的速度,根据战争需要,将集海陆空一体的作战力量及时推进到作战海区。
主持人:目前,有人认为,随着导弹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出现,航母就成了海上毫无自卫能力的“活棺材”,因此,发展航母应为发展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所代替。对此,您有何看法?
张文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不是导弹技术的产物,而是外层空间卫星及以此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现代航母本身就已与现代卫星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据此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是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本身仅具有本土防御的意义,对于世界范围的制海权而言,则意义不大,它解决不了关于海外商业争执、资源进口线受阻及海外商人和侨民保护问题。一句话,航母不是一般的战舰,它也不仅仅属于海军,它是一个集海陆空及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为一身并在全球范围最具机动性质的作战平台。它本质上是国家作战力量而不仅仅是海军作战力量的标志。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