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就肯定没有伟大的未来
中国为何在近代战争中次次失败
1820年中国的经济水平及GNP曾居世界第一,但20年后中国却在东海惨败于英国的“坚船利炮”:189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5.28倍,但5年后中国又为日本在海上打败并为此遭受险被彻底肢解的厄运。由此可以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失败并不在于GNP及其增长速度不够或不如西方,与100多年前的俄罗斯彼得大帝以及同时代的日本明治天皇、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相比,清朝廷缺少的就是像他们那样将制海权思想转化为坚定不移和具有攻势的国家战略的国家意志。
中国在近代军事技术革命中已经失去了两次机会,并由此两次遭到几乎是灭顶之灾,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然天助我也,1914年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因此有幸脱险;更重要的是,这次机会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洋人走后迅速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从此中国国力开始上升。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假设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时美国很有可能对日本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实行妥协,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中国东部被肢解成几个围绕日本的卫星“国”。但东条英机组阁,偏要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由此日本败局注定,而中国又绝处逢生。
我们中国人应该从这两次灾难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呢?有人简单地将近代中国失败归结为“经济不发达”或“政治制度落后”,这显然没说服力。如果从军事上看,我们犯了忽视军事技术革命的错误。19世纪下半叶日本在亚洲率先接受制海权观念,大力扩张海军,这导致中国1895年的失败。20世纪日本又注重制空权,中国在海上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在陆地又失去制空权,结果又是惨败。
今天,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再次跃入世界前列,那么,在新世纪之初,如何避免重蹈前朝覆辙,及时制定面向海洋、注重制海权的国家安全战略,保卫已取得的经济成果,这的确是值得中国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
二战前,作战观念已发生了两次革命。先是陆权革命,它使人们认识到控制地面要塞是战争成败的关键:后来是海权革命。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较早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海洋是最廉价的运输载体。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比如从“9?11”到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美国调运兵力装备时间不到一个月。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与陆地防务相比,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海外某一区域实施作战。而在陆上取得每个军事胜利都得部署大量守备兵力以巩固成果,同等数量的部队,海上比陆地使用起来会更加高效。海军可以在一国沿海自由运动并拥有广阔的打击面,而陆军则不能,陆军只有靠其数量扩大其防卫面。这正如鸦片战争中,中方防备英国的陆军远比进攻中国的英国海军多,英方能够及时调动,并在必要处都可以随时随地集中使用,而中国陆军则要处处修炮台、修兵营、增加驻防。
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中世纪国家是依靠地区性的和封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维持的。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居有主导地位的国家,就是地区性贡赋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并由此保持其大国的地位:而保持这样地位的国家的军事前提就是强大的制陆权。比如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都曾是这样的国家。
到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主导力量,资本及与此相应的包括市场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铺展开来,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其间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和资源,从而获得大国必需的物质条件。同样正是这些国家,比如现在的北方七国,在世界资源和市场的分配中占据主要份额,才使其成为大国。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性质,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
海外越安全 本土就越安全
大凡市场经济国家,不管其性质如何,也不管是否愿意,它必然是世界性的。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变动,都会导致国内发生变化。所以说强大的海军是国内财富积累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保证。
海军必须是远程的,不然就不配称海军。如果中国有了像美国那样强大的远程海军,中国公民也能像今天的美国人那样在战时唱歌、跳舞、不紧张。这就是海军的好处。战争不能等它起来或找到家门口以后再做准备,再鼓足勇气跟它打。勇气不重要,最重要是将威胁及时地消除于“青萍之末”。
美国眼中的安全观念是世界的,它海外越安全,本土就越安全。它始终都是这样,这个思想就是从19世纪末马汉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不仅对当时的美国人,甚至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安全哲学。
我们的石油消费的主要部分将来要依靠中东中亚进口,我们的产品要依赖国际市场,我们对海外贸易的依存度已达40%左右。在公正的情况下,我们按照WT0的规则做事,这问题不大。但不公正怎么办?西方给你随便找个借口,就会制裁你。找借口很容易。大家知道“银河号事件”,就是美国人没事找事。我们的海军到不了那里,没有办法,你就得让人家上船检查。尼克松说得好:“抗议的声音远在几千里以外,是听不见的。”
国际法不管它多么公正,如没力量配合就是废纸一堆。保卫海外能源自由贸易权利的能力取决于海外军事投送能力的远近。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
跟美国这样的霸权打交道,就得靠力量。在国际斗争中,力量(军事)要走在前边,不然的话,我们的经济成就是保不住的。中国的经济体越长越丰腴,但只是软绵绵的丰腴,原因在哪儿呢?没有骨头。有一点儿骨头也缺钙。骨头就是军队。
50多年过后的今天,我们的国民经济重心移到东南部地区。如果说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国防工业是中国生存安全的重心所在,那么,中国的东南地区则是我们国家发展安全的重心所在,既然如此,中国的安全边界就绝不能与中国的东南沿海重合,至少要扩展到台湾以东海区。台湾如不在我们所控制的范围内,我们的上海、广州,包括江苏的边界安全就无法保障。
我们应该拥有航空母舰
近代历史表明,率先获得制海权的国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历史的主动权。比如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美国与英国、西班牙的海上较量,胜利的一方也就成了主导历史方向的国家力量。当然,后来又出现制空权、制太空权(外层空间)的军事技术革命,但其性质还是服务于制陆权和制海权的。
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在军事上要赶上军事技术革命浪潮。我们知道:情报、速度与后勤是战争成败的三个关键的要素。现代情报靠卫星,速度靠远程导弹,远程导弹使陆军攻坚和后勤跟进的工作量大为简化。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可以从阿拉伯海上用导弹打阿富汗的山洞或摧毁某个堡垒。以前我们夺下一个碉堡或山洞全靠人力,黄继光是用身体扑到敌人碉堡枪眼上的,现在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在远处一按电钮,导弹就可以越洋打到内陆山洞里。董存瑞也不需要在桥下举着炸药包喊“同志们,冲啊!”现在导弹冲上去就可以了。
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两次都因伸入内陆而失败,那个时候它没有经验,再就是也没有远程精确打击的技术。
航空母舰是实现制海权的最重要工具。航空母舰是制空权,制海权,从某种意义上还包含一部分制陆权的作战力量三位一体的统一,航空母舰不应被理解为一支战舰,而应被理解为一个最具机动性质的国家海上作战大平台。航空母舰可以比陆地运输更快的速度,根据战争需要,将集海陆空一体的作战力量及时推进到作战海区。
中国海权的发展目标不应当是美国式的无限海权,即海军力量可覆盖世界任何地方的海权。中国未来50年的国家发展目标是小平同志为我们制定的“中等发达国家”,与此相应,此间中国的海权还只能是有限海权,其覆盖范围主要限于中国台湾及南沙群岛等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海域。
儿子在哪儿上大学或打工,做母亲的准保看那个地方下雨不下雨,冷不冷。经商与此同理,自己的钱投向哪里,利益走向哪里,投资人的关注点就投向哪里,安全就走向哪里。
中国未来的定位是中等发达国家,但仅靠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参与世界资源分配。除非我们放弃这个目标,不然中国就必须拥有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最起码的海权。
(日期:2007-01-09 作者:张文木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