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陷入“深渊”?
[ 2008-08-01 10:35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2008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回首过去的大半年,物价飞涨,股市一跌再跌,全球经济只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次贷危机、高油价和高通胀成了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三个经济名词。

金融市场震荡致全球损失数千亿美元

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从房贷市场蔓延到其它金融领域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次贷危机宣布了美国房地产泡沫市场的终结,也对未来若干年世界经济走向影响深远。

次贷危机的爆发,源于美联储连续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受此影响,房地产市场开始迅猛发展。推动这一现象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贷款机构的次级房贷计划。它主要针对无法申请到正常贷款的低收入人群。2007年夏天,形势转变,房价下跌、银行回收房越来越多,次贷链条开始断裂,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引起世人关注。

2008年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深化。3月,美国第5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出现流动性危机,最终被摩根大通低价收购。雷曼兄弟、花旗银行这些曾深度涉足次贷领域的金融机构如今都在艰难度日。

7月,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带动纽约股市大幅下挫,进入漫漫“熊市”。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的印地麦克银行遭疯狂挤兑后宣布倒闭、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接管。随后,位于内华达州的第一国民银行和位于加州的第一传统银行也相继关门大吉。至此,今年以来美国已有7家银行破产。

如今,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下,美国信用卡欠款越来越多,失业率上升,民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下降,购买商品趋于保守。对于企业主来说,要贷到款也越来越难。失去了信贷的支持,经济的增长就缺乏足够“燃料”,整体经济活动也将受到极大抑制。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预测,次贷危机有可能向更广泛的房贷领域、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等领域演变,进而进入实体经济和服务业,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动荡的风险。

加上原油、粮食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发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峻挑战。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全球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减计和损失已达到4690亿美元。

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使出了各种招数。除了连续降息外,它还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联手,频繁向金融市场注入巨资,防止资金链条的断裂和危机扩散。美国政府也给老百姓直接发钱,来刺激消费。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房市援助法案。

7月29日和30日,美股连续两天大幅反弹,金融股呈领涨之势。《华尔街日报》30日分析称,投资者试图判断出华尔街信贷危机是否真的已临近尾声。美林公司28日宣布,计划出售超过3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资产并发售85亿美元股份,以增强资本实力。投资者将此举视为金融公司化解眼下难局、重获稳定收益的必要举措。一些人希望,美林新计划的结构可以作为其他公司的效仿蓝本。

不过,7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指出,美国房地产衰退还未到尽头,消费者和银行正在恶化的信贷状况可能拖延美国经济放缓的时间。

“第四次石油危机”魅影若隐若现

今年1月2日,国际油价就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心理关口。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并最终于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纪录高位。尽管国际油价近期出现大幅回落,但是无人知晓,国际油价的未来涨势是涨还是跌。

受全球供求、结算货币汇率、地缘政治、经济前景、气候变化以及股市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走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始终强劲,但石油供给上的一些限制制约了产量进一步增加。这使得即便只是小的供应中断,石油市场也会发生震荡。除了商品因素,金融因素也在推波助澜。美元持续贬值直接导致油价上涨,而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游资纷纷逃离股市,涌入包括原油期货在内的商品市场,吹出油价“泡沫”。

如今,高油价已成为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石油为原料或燃料的航空、航运、汽车运输、石油化工等行业最先受到油价飙升影响,这些行业又把压力转移给下游行业,其它行业也随之产生物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体经济运行成本提高。油价的走高,还导致对生物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和通胀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球已有25家航空企业因难以负荷油价成本而破产或停止运营。

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甚至“第四次石油危机”的魅影已若隐若现。最近,从欧洲到亚洲,从航空业到运输业,从渔民到卡车司机,频频出现罢工、游行和抗议浪潮。国际舆论认为,一旦危机爆发,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且原油依赖进口的国家必然首当其冲受到重创,而依靠补贴抑制国内油价井喷的中国或许会成为最大受害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