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文章:最近去柏林开会,时值俄格冲突一月有余。虽然与巴黎同为欧洲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柏林给人感觉完全不同。这是一座有惨烈伤痕的城市,虽然已经在废墟上重建,但二战和冷战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以至于提起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根本不能像巴黎那样如数家珍,比如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蒙马特高地等等,柏林给笔者留下的最深记忆,只有柏林墙可以承载。
持续40多年身处冷战的漩涡位置,柏林人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冷冰冰树立至今的柏林墙如今布满后现代的涂鸦,或者沦为商业广告的极好背景,比如路易威登去年推出的一幅广告,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乘车沿着柏林墙缓缓前行,这位冷战终结者似乎百感交集。每天都有无数辆大巴载着各国游客赶到这里拍照留念,然后在勃兰登堡门下面的商店买一块柏林墙作为纪念。
而让笔者感到惊心动魄的是查理检查哨,作为东西柏林的出入口,当年国际风云万千变幻,美苏争霸剑拔弩张之际,这里便是两种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阵地。漫步这段街区,静静伫观有关冷战年代的图片展览,看到一幕幕当年的渴望与召唤,死亡与恐怖,让人油然而生的一种感觉便是历史悲剧绝不能再次重演。除了保存了一段柏林墙,德国政府还专门建立了博物馆以志纪念。它们与位于柏林市中心勃兰登堡门附近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一起,同样证明了德国人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
从当年的冷战之都回到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面对不少欧美舆论正在热衷炒作新冷战的概念,隐约能感觉到其中的几分荒谬。一来在日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年代,很难再形成两大极端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二则国际意识形态冲突并不明显,并且日益淡化;三是对抗明显的军事科技竞争也未出现。既然不存在这些主要特征,何谈冷战风云再起?作为冷战残存物之一的北约固然是美国为了控制欧洲和推行强权的主要工具,但若不是科索沃冲突或者阿富汗战争,它的存在早已受到质疑。俄格冲突的背后,实质不过是美国对俄罗斯的遏制与反遏制。这场冲突表现出来仍是局部地区的双边对抗,远未上升到影响全球布局的大国集团之争。如果没有美国的鼓励和推动,再借给萨卡什维利几个胆子也不敢主动挑衅俄罗斯。
尽管至今局势未明,但有关俄格冲突的几点前景还是可以大胆预测的。比如俄罗斯不会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高加索地区作出让步,否则引起的内政和外交后果不堪设想,更遑论它除了雄厚的军事实力,还有大把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以作为筹码。即便会有合作,但美国永远都不会停止遏制和打击俄罗斯的大国雄心,哪怕它真正成为西方承认的所谓“民主国家”,也很难想象双方能够调和在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上的诸多矛盾。格鲁吉亚领导人看得到开头,却看不到结尾,原因就是难以摆脱身为大国棋子的地位。但尽管如此,格鲁吉亚的内部政局变化将对整个局势有重要影响。
再说欧洲在这场冲突中的角色。他们在对待俄罗斯问题上既恨又怕,毕竟40%的能源供应和2000亿美元的贸易联系让双方密不可分,因此调停俄格冲突时也有心无力,缺乏必要的手段让双方执行和平协议。但既有惨痛冷战教训在前,相信欧洲领导人也不愿意重蹈复辙,再度成为美俄争霸的前沿阵地,这也是法国领导阶层不断否认冷战回归说法的原因之一。如果非要给这场冲突预测一个解决时间表的话,待到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将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点。(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蔡印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