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危机:一个并非不真实的故事(九)
[ 2008-10-21 10:29 ]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10月5日,默克尔一回到柏林,就立刻宣布为银行个人存款提供担保,并宣布出资500亿欧元拯救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这就是欧洲,“统一”的欧洲!

默克尔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华丽转身”,并非她想到了东德的“社会主义时代”,要重温“集体农场的旧梦”,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爱尔兰政府的突然“出拳”,逼迫其他国家只能仓促应对。实际上,在她离开柏林去巴黎之前,德国就已出现银行挤兑的苗头,并且市场上都在传说多家银行深陷“次贷门”就要破产了。哪想到爱尔兰政府不顾欧盟大家庭的友情,突然“出拳”打大家一个措手不及。现在要是不出全额担保的政策,德国人还不把存款全部提出去存到爱尔兰,那德国的银行还不得全完蛋。想到这,她已顾不得自己刚刚在巴黎的 “玉言”。默克尔此言一出,迫不得已瑞典、奥地利、英国、丹麦和冰岛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只好紧随其后,宣布提高存款担保额度。

欧洲国家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自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国家货币统一,贸易自由,在经济上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同体。但另一方面,各国的财政和税收是相互独立的,这又使得它们在利益上相互冲突。如果一国在没有和其他国家达成协议时就单独行动,则要么让别人搭了顺风车,要么给其他国家带来麻烦。另外,新老欧洲的金融体系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救助计划的难产。2004年第5批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都来自中东欧,银行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在本轮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不大。本来这些国家加入欧盟,都是为了能够分享自由贸易、劳动力流动、农业补贴等好处,从“富邻居”那里沾点光;谁知刚进来不久就碰到金融海啸,好处还没赚到多少,先要掏钱救人,这种赔本生意中东欧国家当然不乐意奉陪。

也许有人要问,解救欧洲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欧洲央行哪里去了?要知道在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大战中,美联储可是一直冲在前边。实际上,欧洲央行也在拼命挥动战旗,摇旗呐喊,只是战斗力有限。正如10月2日《中国日报》文章《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欧洲能做些什么?》中所言“尽管欧盟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超越美国,但是由于欧元是可自由兑换货币,无论是欧洲央行,还是欧盟各国都无需储备过多的外汇资产。到2008年7月欧洲央行的外汇储备仅有629亿美元,而整个欧洲货币体系各国的外汇储备总和也仅有5551亿美元,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就是这5000多亿美元也主要是用于正常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准备,基本上没有闲置的储备可以用于支持美国的救助计划”。因此,欧洲央行也只能挥舞战旗,做一个“动口不动手的君子”。更重要的是,欧央行的唯一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只能从总体层面上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但由于很难在各成员国之间分摊救助成本,因此不能承担最终贷款人角色,对具体的目标加以救助。相比之下美联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进行直接救助的能力和动力都要大得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