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危机:一个并非不真实的故事(十二)大结局
[ 2008-10-24 10:08 ]

救助无坦途。10月13日,保尔森召集美国九大银行“巨头”开会,商讨“国有化”大计。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这些CEO“奉令”出席。据了解会议内容的人士透露,有银行家表达了保留意见。其中之一是富国银行董事长理查德·柯瓦希维奇(Richard Kovacevich),因为该行不需要政府的融资。另一块“硬骨头”无疑则是高盛。

“国有化”举措给金融机构上了“紧箍咒”。根据计划,一旦获得财政部注资,银行在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面也将受到限制。获注资公司不得设置“鼓励不必要的过度风险”的薪酬方案,必须禁止给予高管被称为“黄金降落伞”的优厚离职补偿。此外,在高管分红、离职金乃至经营战略等层面都会受到政府的束缚。华尔街对“国有化”的抗拒在意料之中。并非所有银行都愿意就范,乖乖把部分股权转让给政府。

保尔森一脸严峻,态度强硬,指出尽管政府层面上,“国有化”注资系自愿参与,但银行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尤为有趣的是,坊间传闻高盛纯属被“逼上梁山”。高盛本身资产状况尚好,主席兼CEO劳伊德布兰克芬(Lloyd Blankfein)一看政府还要给上“紧箍咒”、加收入“天花板”,当场表示不愿加入救助计划。他当然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别的银行都加入了,自己就可以“搭便车”,免受流动性困扰了。然而,根据已透漏出的信息,我们可以猜测当时的情形,保尔森知道,高盛不签,难以服众,必定抱定了“擒贼先擒王”的谋略。他对布兰克芬晓以大义,诸如“国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你公司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要顾全大局,要有爱国主义精神”等可想而知的大道理,当然,布兰克芬不能拒绝戴上“爱国”的帽子。为了“爱国”大义,布兰克芬非常不情愿地但自愿地在厚厚的一沓协议书上签下了字。

《华盛顿邮报》报道,尽管有的银行不情不愿,但最终所有的高管均作出让步,包括高盛、花旗和富国等在内的美9大银行都同意参加“国有化注资计划。其中,花旗和摩根大通各获250亿美元,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将各得200亿美元,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各分100亿,纽约银行梅隆公司和道富银行则各得20亿至30亿。

为避免民众的误读,布什总统再三申明,注资计划是保护资本主义,而不是毁掉资本主义。他说,“政府的作用将有限而短暂”。作为“自由市场”理论的坚定信奉者,他强调,政府干预市场“不以接管自由市场为目的,而以保护它为目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随后也发表声明,对政府行为进行辩护。他表示,救市措施是美国官方不愿意采取但必须采取的行动。他称,政府拥有私有企业股份违背“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美国人”的意愿,但要恢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政府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一贯奉“自由市场”为金科玉律的英国《金融时报》13日的一篇社论或许能让布什和保尔森有所释怀。报纸在评价英国首相布朗的救市方案时说,“国有化是为拯救自由市场”。

另据路透报道,美国总统布什在会见商界领袖时还说,政府购买银行股权的计划最终有望收回大部分的投资,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赚钱。他说,“收购银行股份以帮助其渡过此次金融危机是必要的。但长期而言这对国家并没有好处,因此这项计划最初的设计就是让政府能够最终收回投资用在纳税人身上,而且可能...最终不仅收回多数投资,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小有收益”。回想AIG救助方案的失误,尽管政府注资的定价仍然是个难题,但与英国“国有化”方案相比,采取市场价格为基准,不带有惩罚性机制和略高于危机时的市价收购是政府稳定投资者信心,“不与民争利”的必然选择。而且,注资条款也应比危机时期筹集私人资金的条款有利。

注资方案公布后,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方案表示了肯定。同时,全球主要股指特别是金融股强劲反弹,主要金融机构信用违约掉期息差(衡量债务违约风险)也开始收窄,方案对遏制市场恐慌起到了积极作用。谁知方案公布当日,美国股指仅短短一小时的小幅上攻后,扭头开始下跌。投资者已经普遍意识到,虽然方案避免了金融体系出现崩溃,但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已不可避免。美国经济仍将举步维艰,企业利润依旧会欲振乏力,失业率还将继续上扬,房价跌势也不会就此终止。

事实上美国此次经济衰退已非传统的经济周期性下跌business cycle),而是一个结构性变化(structural change)。美国的危机潜伏已久,其背后是美国社会“高杠杆”的结构性失衡。目前,全球债务对GDP比率是自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峰,其中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务比重尤其高。美国的净国民储蓄率几乎为零,这说明美国需要从国外大量借入剩余储蓄。从政府角度看,政府支出过度、财政长期巨额赤字、国际收支长期大幅逆差,长期透支美元信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在继续享有巨额“铸币税”等诸多利益的同时,却不必承担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持美元币值稳定的义务。美国在制定财政货币政策时,仅仅考虑国内政治经济需要,维持内部平衡,而不考虑货币和财政政策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忽视其应承担的国际责任。特别是本世纪初美国为应对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施过于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双赤字”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了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从企业角度看,依靠整个国家的高杠杆和自身的债务融资,获取低成本的资金,进一步衍生化和海外投资,赢得高额利润,从而筑起了建在国家高杠杆“沙滩”上的“摩天大楼”。从居民角度看,美国居民依靠信用杠杆和资产升值进行即期消费,不断透支未来“虚幻的财富”。这一切也许可以称为另一种“美国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