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的语气无比真诚沉郁。一席话把道理讲得天衣无缝。
“先生,我辈革命,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推翻专制, 建立共和。我们革命之初便立下誓言,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先生也常常教诲我们,权力为天下最大的罪恶之源,为争权而战,祸及万民,那不是革命者,而是军阀。
“此前,南京总统府以外交总长王宠惠的名义,正式照会各国:已建立临时政府、选举临时总统、组织内阁,请求各国承认。但这一要求被列强拒绝。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革命党人没有什么对付列强的办法和力量,一旦战争延长,引起列强干涉,后果不堪设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迅速结束南北纷争。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一个解决方案,策反袁世凯倒向革命,是简单易行的上上之选。
“今天只要先生一句话,就可以使专制废除、建成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不是先生一生奋斗所欲达到的目标吗?难道说人格伟大如先生者,还留恋权势,舍不得丢掉大总统这名位不成?”
言辞尖厉,孙中山显然被触动、被触怒了。
“你居然这样说?别人不理解,难道你也不知道我?”
汪精卫步步紧逼。“这是千载一时之良机,先生,早作决断啊!”
孙中山再无他话。
他和汪精卫一同来到办公室,口述了一份电文:
北京袁总理鉴,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君主、民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有公论。文承各省推举,誓词俱在,区区此心,天日鉴之。若以文为诱致之意,则误会矣。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孙文。
这一天是1月16日深夜。
汪精卫说,“无论如何,总理,你做出了一个榜样,天下为公的榜样。”
孙中山冷冷地笑了。“你现在可以给你的把兄弟袁克定去复命了。我还有句话要送给你。我知道你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但你以后要把每一步走好。越是最慷慨激昂的人,往往最脆弱,皎皎者易污,铮铮者易折,就是这个道理。你好自为之吧。”
汪精卫一时语塞,无言而退。孙中山又开口叫住了他。
“你们只知民族革命而不知其他,以为只要推翻了满洲皇帝,中国的一切问题便都解决了。你们的革命意识浅薄得可怜……你给我记住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
那真是一个翻天覆地而又分筋错骨的年代。1912年的北京城,在繁管急弦的节奏中,上演着一出出时间错置、历史位移的大戏;就连这一年冬天的冰雪格外严寒,花事繁忙的春天姗姗来迟,南方和北方都在演着一场“逼宫”的戏。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将历史变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旋风。
紫禁城一到断黑时,进入宫中的各道大门小门一律紧闭,并加上又大又粗的门杠。白日里,在阳光照耀下,在翎顶蟒袍的辉映下,雄伟威严的三大殿和气象宏阔的青砖广场,将朝廷的尊严和皇家的富贵,表现得淋漓尽致,气势逼人。
可是一到黑夜,就完完全全是另外一番模样。三大殿内没有一盏灯,黑幽幽的,宛如三座从昌平搬来的前明皇帝的祭祠享殿。青砖广场上也没有一盏灯照着,空旷旷、黑沉沉的,就像一处死了无数生灵的古战场,给人以凄凉悲哀之感。
仪鸾殿,一个奏事的太监匆匆进来跪奏。“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等有本章奏上,请太后御览。”
隆裕太后不解:“他们奏本,拿到内阁去好了,干吗送到我这儿来了?”
太监说,“是内阁陆军部王大臣派人送进宫来的,陆军部来人说,因军情紧急,等不得明日早朝了,要请皇太后今日就作出决断。”
隆裕知道事情不好:“念给我听。”
太监打开奏折来念。
军方将领段祺瑞、王士珍、曹锟等六十四人一齐通电:
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钧鉴: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颍州则沦陷于革军,徐州则小胜而大败;革舰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则许之;登州黄县独立之影响,蔓延于全鲁;而且京津两地,暗杀之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实难数。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允,祖宗有知,能不痛乎?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困兵燹冻饿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瑞等不忍宇内有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挥泪登车,昧死上达,诸代奏。
他抬头看着隆裕:“陆军部的人说,各路将领都准备带兵进京来了,请太后早作决断!”
这份电报内容不长,表面上指斥“二、三王公”,阻挠共和,实际就是指斥隆裕太后拖延共和。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这几个字,拥兵逼宫之意,已森然隐现。
隆裕太后面容惨淡,接过电文的双手不停地微微颤抖。
众人都已明白,这是袁世凯在逼宫了。
隆裕太后内心的悲怆可想而知。她终于放声大哭。
“德宗皇帝啊,你走得过早,把江山社稷撂给我一个妇道人家……该死的革命党,搞得国破家亡……袁世凯没良心,宗亲贵族只知空口说大话,拿不出一点有用的办法,大清的天下,竟亡在我的手里,何以见祖宗于地下!我早该随先帝而去,何至有今日之辱?现在没有退路,只想放声一哭……”
大殿之内只有她的哭喊声,一阵风穿堂而过,案上的文书纸片飞落一地。
5
最后的刺客
夜色深沉,神色悲戚的善耆坐在王府书房里。他刚从宫里回来,里面的景象让他泫然欲涕。
时至如今,除了那不懂事的宣统小皇帝还在宫里无忧无虑地玩耍外,其余皇族亲贵早已是树倒猢狲散,溜之大吉。宫中历来稀奇古怪的传闻甚多,太监又格外地胆小多疑。所以,一入夜,那里便见不到一个人影。白日的天堂,此刻简直就成了阴间。
走在紫禁城里前廷后院的分界之路上,往左边中和殿方向望去,是一片令人生悸的黑寂;往右边乾清门方向看去,也只有稀稀疏疏的几点星火。二百多年的皇皇王朝啊,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侍卫来报:“王爷,禁卫军统领良弼求见。”
善耆一怔:“时已二更了……”
这些年来,良弼仕途坦荡。从日本回国后,他招揽了大批日本士官生毕业生进入军界,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特别是吴禄贞、蒋百里、陈其采、冯耿光等一时才俊,尽延纳于军中。
通过这些举措,良弼准备在北洋军中逐步安插日本士官生背景的这些人来替换北洋旧将。最终,阻力重重,未能成功。而给予他最大阻碍的,是同为清朝宗室的庆亲王奕劻。
武昌起义后,良弼忧心如焚,主动请缨去“平叛”,遭到庆亲王奕劻的首先反对:“黄口孺子,纸上谈兵,哪里比得上袁世凯!”
带兵不成,良弼就拼命反对重用北洋系将领,认为派去武汉“平叛”的将领,都是袁世凯老部下,日后很可能尾大不掉,出大乱子。
他所有的预见,都很正确。但大势所趋下,没一件能依他的意愿得行。
最危急关头,良弼呼吁成立战时皇族内阁,主张由铁良率军去南方平灭革命军。得悉北洋系军人段祺瑞等人联衔电奏,逼清帝逊位,良弼悲愤不已,发起组织宗社党。入党成员在胸前刺两条青龙,誓死捍卫大清。
良弼进来,匆匆行晋见之礼,然后开门见山:“王爷!我们决不能再糊涂、再软弱、再退让了!”
善耆感到事态严重,挥手让侍卫退下。
良弼愤懑不能自禁:“王爷,袁世凯虎狼之心,借朝廷压革命党人,又借革命党人压朝廷,玩弄两面手段,迅速壮大其私人之势力,皇上、太后已被完全孤立,宗庙覆灭之祸,就在眼前了!袁世凯用一箭双雕之计,坐收鹬蚌相争之利,过去咱们想得太简单了,人家下了手,咱才明白过来……”
善耆酸楚。“我知道,大清完了……这天下,早不是咱们旗人的啦……谁叫我们旗人自己不争气呢?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八旗子弟到了如今,只剩下架鸟斗蛐蛐的能耐了,叫他们上阵厮杀,那比赶鸭子上架都难!良弼老弟,别忙啦,闭着眼睛慢慢睡死过去,也是福气……”
良弼进前一步,低声说,“王爷,大清的基业,不能就这样在我们手中断送啊!现在大清兵力还有十多万,若加上蒙藏等处王公的兵力,与南方党人完全有把握一战……禁卫军的协统、标统,步军统领,我都同他们联络了,他们忠于朝廷,再联合京中的其他旗兵,皇城仪卫、圆明园包衣,即可组织一支军队,控制住京城的局势,推翻袁世凯的内阁!”
善耆突然热泪双流。“你的心是好的,不过,事已至此,大势已去,已经来不及了……我已经落入袁世凯的掌控之中,前后左右都有他们的侦探、巡警,重重监视,不能妄动一步……”
良弼决然说道,“王爷,你不必伤心,国家多难之秋,正是为臣民者报效国家,为子孙者报效祖宗的时候,良弼愿赴汤蹈火,不除国贼,死不罢休!”
善耆上前拉住良弼的手:“我大清二百六十七年宏图大业、深恩厚泽,今日竟落到这等境地。多少宗室觉罗、王公大臣,平日享了多少荣华,可是,一旦有事,有几个忠勇报国的人?这一番你的图谋如能成功,支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但使祖宗之基业不坠,大清之河山重光,则我列祖列宗之灵,也将含笑于九泉了。请受我一拜!”
良弼连忙双膝跪下,将他扶住。“王爷,你多保重!”
在一处不起眼的巷子,正有一群辫子盘在头上的人或站或蹲。一辆马车徐徐而来,车夫看到他们,右手食指拇指环起,另外三指伸出,在胸口比划了一下。顿时几个都跳了起来,警惕地向四下望去。同时还不忘了微微躬身,向车夫和马车里的人物行礼。
车夫挑开车帘,良弼从里面走出来,眼光里满是精鸷之气。过了一会儿,又有几辆车陆续赶到,他们是一群宗社党的成员,胸前都有标志,刺着二龙图案和满文姓名。
推开半掩的大门进去,年久失修的门扇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反衬得院子里死寂得没有一丝活气。一群人都上前行礼:“王爷,一路辛苦。”
良弼的脸冷若冰霜。“现在什么年月了,还叫我王爷。咱们大家现在都一样,是大清的孤臣孽子!”
一语即出,众人黯然。
一个中年汉子眼泪直流。“王爷,咱们眼看就要糊里糊涂地亡了国,咱们旗人的生计,从月粮到旗产,全给袁世凯那个活曹操一股脑儿地收了去。王爷,快想辙吧!大家伙眼看着要死在一堆了!”
良弼心里有一团暗火,烧得他几乎要发疯。汉口、汉阳相继攻克,武昌空虚,无将无兵。如果不是袁世凯有意按兵不动,早已拿下了。如果这样,南京重镇也会仍旧在清廷手中。只等攻下武昌,然后与南京东西夹击,则整个长江流域,指日可定。但是袁世凯……分明是和革命党联手了,如今要保大清,就非处死袁世凯不可!不然,大清不亡于革命党,也一定会亡于袁世凯之手。这个活曹操!
望着眼前这群精壮的汉子,良弼还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大清帝国是棵衰而未死的参天大树,在数百年根基的支撑下,决不会因为当前的这么一会儿的狂风而轰然倒下。它将渡过所有的难关,依旧皇威浩荡,龙旗猎猎,山河一统,万民臣服——在帝国的历史上,良弼对清朝皇室的忠贞不贰,可谓万里挑一。
他凑近一点,压低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