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文化差异:西方为何误读中国?
[ 2007-04-16 10:0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西方媒体中,现在有关中国的新闻天天都有,很明显西方的中国热已经成了一个常规动作。不过,在西方媒体对中国从零星报道向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入报道转变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误读”:这其中既有像日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某教授抛出的《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之类的别有用心,也有像美国《华盛顿邮报》有关“中国潜艇威胁”这类的添油加醋,还有“中国环境污染危害全球”等过分担忧。

对此,有分析认为,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中,除了一部分是故意制造“中国威胁论”外,还有其他原因:中国变化太快了,呈现给西方的形象也十分复杂,中国媒体在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经验也比较缺乏。要消除这些误读,仅仅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能还不够,中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

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存在许多误解,是源于冷战环境中,西方对东方自然的敌意、中国的封闭以及双方的隔阂的话,那么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在国际上地位和责任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外交流的加强与拓展,那种明显违背事实的污蔑很少看到了,但西方对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有意无意的误读并没有完全消失。

现在,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外交以及中国环境和能源对世界的影响三方面。不久前,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纳瓦罗就写了一本《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的书,称“中国现在正在展开大胆的行动寻求全球经济霸权”,因此世界上很多人对中国的经济强势带来的不平衡感到“恐惧”,中美也因此会对抗。当然,这样的“胡说八道”甚至连英国的《金融时报》也看不过眼,称这种观点“匪夷所思”。

近来中国与非洲首脑峰会也让西方“特别感兴趣”。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就说:“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他的这个评价似乎给西方媒体报道中非关系时定了一个调,几乎每篇文章都称中国盯上了非洲的石油、矿石等。《华盛顿时报》上刊登的“中国在西半球的动向”中称,“中国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交往都是出于一种目的:带着狭隘的商业利益动力追求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

“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话题完全是欧美媒体自创的错误命题。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如此说是因为美国正在非洲四处找油,因此中国被认为试图“横刀夺爱”。《今日美国报》文章则认为,这是西方害怕非洲国家感觉“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模式似乎比欧美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更可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