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乍暖”之后是否面临“还寒”?
[ 2007-05-14 09:17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又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节。蓦然记起辛弃疾的《摸鱼儿》词:“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是在雾里还是在水中,有一种被称为“国学”的宝贝忽地一下子就光芒四溢起来。“禁火岸花然(燃)”是卢纶《舟中寒食》的句子,禁火时节,花朵绽放,就像点燃的火焰。于是,就想象着那原本被视为“奇葩”的竟不知不觉间就铺天盖地地绽放了,像着了火一样。触目之后觉得惊心。

听说许多小学生们摇头摆尾(没有尾,摆摆四肢吧)地读起了《四书五经》,人家告诉他们那就是国学的精髓。海外研究国学的机构好多都叫“孔子学院”,把儒学抬高到等于国学的地位,甚至就片面夸大儒家经书的某一部分。

又听说“新国学”,好像是把码出来是中国字的学问都叫“国学”。也有道理啊,比如人家研究的不是古代的学问,可是是中国的学问呀,你说人家研究的不是中国的“国学”,又不是外国的“国学”,那人家说我辛辛苦苦一辈子研究的到底是什么?

“国学”呀“国学”,太狭义了不行,太广义了也不行。太冷了,太热了,都有些无所适从。

“国学热”其实不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内中蕴含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下,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重视,包括“国学辣妹”式的反其道而行。而真正研究国学的人,在它最冷落的时候依然与它“相看两不厌”(李白诗句);在如今“乍暖”的气候下,也绝对不会高兴如“鸡犬”。真正的国学研究没有时尚的色彩,只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周济语)。

没有色彩,却有温度。

曾见赫然入目的宣传语:“寒冷的冬季,一本温暖的书”。

孔子的温度咱不得而知,咱只知道大冷天的,于丹的书有温度,至少让排队、簇拥签名的人出汗。

书的热度原本只是要达到温暖人心的程度,谁知却如火如荼,火爆得眩人眼目。

先是易中天讲《三国》,讲《水浒》,“读城”、“品人”,无意中如日中天。

这大半年以来,过街天桥上买盗版书的小贩起劲地吆喝起于丹的《心得》。

于丹才过不惑之年,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被戏称为学术界的“超级女生”。于丹的成功,并非得益于她读了古代文学的硕士,又读了大众传媒(影视学)的博士,知道如何利用大众传媒这个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并非得益于“坛坛都是好酒”的《百家讲坛》,毕竟在那坛里酿过酒的专家学者有四五百人,让人一饮即醉的能有几个?

孔子没上过电视,他老先生坐着牛车四处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试图通过传播思想有益于社会,结果处处碰壁。自打孔老夫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论语》整理出来,我们假定每年新增读者两万人,再假定经过2500年的时空变换,按照5000万读者算,估计不比现在全民读于丹的人数多。于丹是会带着问题学习老夫子的语录,是会把语录结合哲理小故事娓娓道来。作为一位与众不同的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和传播者,她非常清楚在大学讲台上应该怎样讲课,而面对公众该怎样讲座。在“国学”和广大受众之间,她找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切入点。通过大众传媒的包装,孔子成了全民痴迷的文化偶像。

中华书局、百家讲坛强力推出《〈论语〉心得》,销售盛况“前不见古人”,后难有来者。接下来,《〈庄子〉心得》热度不减,又为另外一家出版社带来金灿灿的收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