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现状:出国变“坏孩子” 海归求职不轻松
[ 2007-07-12 09:07 ]

 

·留学者现状一:“海归”找工作也不轻松

小利,南京某大学财会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6月留学澳大利亚,一年后携硕士学位归国。

出国前,小利在一家外资公司财务部工作,她的经理是个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海归”,虽然不很懂业务,却拿着1万元的月薪。“不就是有个留学的背景吗?”小利心里不服气。最终她也如愿以偿地去了澳大利亚。回国后,她给自己订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月薪低于1万元不去;工作地点非市区不去。可按照这个标准,半年过去了,她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前不久,一家中美合资公司招人,经过几轮考核之后,小利进入了最后一轮的5人竞争,其中有3个和她一样都是“海归”。这次她已经把薪水降为了每月4000元,可最后还是败给了一位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

小利说,为了留学,她当年东拼西凑了20万元。出国前每月还能挣5000元,可现在连一份4000元的工作都找不到。

·留学者现状二:出国变成“坏孩子”

小军,前年10月到澳大利亚读一所私立高中,在那里呆了1年后,就被爸爸妈妈“拎”了回来。

“我们班一共有40个同学,其中22个是中国人。在那里上学和在国内几乎一样,根本没有什么留学的感觉。”小军告诉记者,开始他还想好好学,可后来,在那个环境里,不知不觉就学不下去了。“班上的中国学生多,同学之间总觉得说外语别扭。反倒是一些当地的学生找我们学中文。”平时,同学们经常互相请客,到处旅游,有时候还打牌赌钱。

小军的妈妈告诉记者,儿子在国外不断和他们要钱,他们就奇怪,开销怎么这么大?后来让澳大利亚的朋友去看了一下才知道,儿子在那里根本没怎么好好学习,一年下来,不仅花了20万元,还欠了同学好多钱。“孩子还小,一个人在国外缺乏自制力。”于是她和老公当机立断,把他“召”了回来。

·理智面对留学热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叶忠博士说,不少市民出国是一种“从众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对国外以及国外大学的情况并不了解,很多时候,他们比的不是国外的教育环境,而是和身边的人进行攀比。

“留学可以看成是一种教育投资,但任何投资过热都是风险的积累。”叶忠说,现在“海归”就业已不再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我们出国前就应该算一笔详细的经济账。但算账时不能仅仅考虑出去要花多少钱,回来后是否能找到工作,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而是要把留学的机会成本算进去。因为留学需要放弃国内的工作或工作机会,放弃可以买的房子,放弃可以做的生意等等。

对于有些孩子,可以说提前出国给了他们除了高考以外的第二种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这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要求孩子的综合素质好,抗压性强。出国的孩子都要经过一个磨合期,语言的陌生、社会环境的陌生往往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而喜欢沟通的孩子比较容易走过这个阶段。国外的学校大都喜欢综合素质高的孩子,孩子如果有一两样特长,就能在国外得到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而且,学校周围的环境非常重要,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学校时,尤其要注意。(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陈凡)


 123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