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此前,就在人们普遍关注地方党委换届之时,解放军高层人事变动也已悄然展开,一大批年轻将领相继走上重要位置,共和国第四代将领群隐然成形。因为此次高级将领的调整不但世代交替的意味浓厚,而且也相当程度上标志着我军建军思维的走向,故在国内外引起了深刻反响。
尽管相关调整仍在继续,更高层级的结果尚待揭晓,但一叶知秋,此次大规模人事变动所展现出来的诸多特点,仍予人们以深刻启迪。
年轻化、专业化、复合型
从2006年6月开始,各总部、军兵种和相关军事院校的高层陆续开始进行调整,解放军进入新的人事变动高峰期。通过对新晋升的高级将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人们发现一大批50年代后的将星冉冉升起,很多曾在精锐部队任职的年轻将领纷纷进入重要领导岗位。
愈专业的领域,年轻化的趋势愈明显。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张育林少将,1959年生,48岁;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徐宏亮少将,53岁;其它几个试验训练基地的首长,也大致若此。据报道,249位解放军以及47位公安代表预计将参加17大会议,而这296人当中,有186人为少将或者更高军级,平均年龄为52岁。从总部、军兵种和几个大区的重要军职来看,1950年前后出生的这条门坎,几乎成为将星晋升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强调年轻化的同时,对学历与专业化的要求也较以往更为严厉,许多新晋升的高级将领不但拥有较为完整的从军履历,而且全部经过军事院校的正规教育,掌握相关专业的前沿知识,对新军事变革有敏锐的把握,能够胜任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任。有统计数据显示,现任作战部队军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已经占81.7%,本级培训率74.3%,其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占10%。
许多新晋将星不但具有较高学历,使钱学森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设想的“博士军长、硕士师长”成为现实,而且有许多高级将领还进一步成为具有高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像新晋上将孙大发将军不但精通本职专业,还曾撰写《高技术战争谋略》专著;新任副总参谋长刘镇武将军是公认的儒将,2002年曾受聘浙江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新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章沁生将军曾直接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教书育将;空军副政委刘亚洲将军素以战略研究闻名全军。因此在诸多外电评论中,对此拨人事调整用得最多的两个评语就是“年轻化”和“专业化”。
其实,新中国第一代将领群因战功卓著,普遍比较年轻。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上将年龄平均为45.6岁,最年轻的肖华上将仅有39岁,可谓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上将方阵。但因10年浩劫和其它诸多历史原因,在随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解放军陷入了兵疲将老的状态。邓小平提出了革命化、正规化、年轻化和专业化建设目标。经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一届军委不懈努力,状况发生改变。在这一批次调整中,4年前还为正军职的房峰辉中将、赵克石中将、陈国令中将、王国生中将未经同职级其它岗位历练,直接跃升大军区正职,震动全军。这种“二级连跳”的晋升轨迹凸显军队决意加快建设一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现代化铁军的目标。
在本轮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中,许多深具潜力的高级将领不约而同进行了岗位轮换,高层着力弥补将领任职经验的缺陷,努力提升复合型指挥能力的态势明显。像章沁生将军长期在总部机关工作,也曾在国防大学任过教研室主任、教务长,虽说履历较为完整,但欠缺在战区独当一面的经历,此次调任广州军区“补课”的意图明显;与之相反的是刘镇武将军,长期处于带兵的一线,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但从未在总部机关统筹全局,此次与章沁生互调,表明中央军委努力塑造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指挥人才的良苦用心。
类似的努力在新时期一直存在,像副总参谋长吴胜利出任海军司令员、总后副政委刘源出任军事科学院政委、海空军作战部长调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等人事调动以及在全军开展兵种交叉任职、在军事院校开设中青班、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展“强军计划”等应急措施,无不体现了军委这一努力方向。基于同样的战略考虑,在接下来的下一拨人事调整中,肯定将有更多的将领将从解放军总部外放大军区、集团军领导岗位进入总部重要部门,或者跨兵种换岗、交叉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