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100余天成功抢救两失控卫星 创航天奇迹
[ 2007-08-07 15:31 ]

近年中心党委又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领军人才,形成了研究型、工程型、操作型三级人才梯队,实现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新老更替,拥有了新一代青年人才方阵。

中心技术部副总工程师余培军,已参加了30多次卫星和飞船测控任务,取得了10多项高等级科研成果。其中7项填补国内空白,6项属于关键技术。在今年2月一颗卫星抢救过程中,余培军准确判断出卫星发生故障时的运行姿态,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数十种状态制定了不同预案,为抢救成功奠定了基础。大年初三凌晨,突然出现的卫星信号被成功捕捉,中心立即发送指令,调整星上太阳能帆板,五天后,卫星恢复正常供电。抢救工作按预案进行,在预定第一次变轨的前一天,余培军和专家们发现,头天为变轨进行准备的天线展开影响了卫星的结构,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卫星可能再次失控,他果断提出,提前一天对卫星实施变轨。所剩时间已经不多。抢救指挥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同意采纳余培军的建议。半个小时后,指令发送到了卫星上,变轨成功,卫星得救了。

软件室高级工程师李恒年今年刚过40,在执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对神舟一号到四号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了复杂的分析建模,创造性地提出了返回舱气象风修正落点预报方法,经近百次仿真测算,成功地将飞船返回舱的预报落点,由10公里的精度提高到1公里以内。在抢救某颗失控卫星时,不少人认为已经没救了,而他和同事们却从测控数据中出现的一个小细节,看到一丝曙光,果断提出了抢救方案并取得成功。

39岁的轨道室副主任、研究员王家松,从2000年至今,默默研制和开发具有超前性的高精度轨道软件计算系统。其间,他曾去国外读博。在欧洲空间操作中心组织的“环境卫星”轨道竞赛中,他研发的定轨软件径向精度达到2—3厘米,一举夺冠。国际宇航界许多资深科学家由衷赞叹:“中国人真不简单!”而他结合国家“嫦娥工程”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月轨道段精密定轨软件”,定轨误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只是中国“牧星人”的缩影,这支英雄群体创造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一个个辉煌。(来源:新华网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