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东盟零和博弈? 升起的龙与受伤的鹰
[ 2007-08-30 10:27 ]

7月31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盟成员国外长、中日韩外长以及东盟秘书长在会议上合影。当日,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议在马尼拉举行。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会议并发言。新华社记者公磊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7月底8月初,一年一度、引人注目的东盟地区论坛(ARF)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东盟10国的外长与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欧盟、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东盟主要伙伴的外长齐聚一堂,惟独缺了美国国务卿赖斯,仅有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代其“点卯”。联想到最近美国刚刚推迟原定于9月与东盟举行的双边峰会,而中国与泰国却在声势浩大地开展联合军事演习,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舆论遂发表评论,指责美国“忽视”东南亚从而使中国“获利”。新加坡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西蒙·泰说:“东南亚地区有一条正在升起的龙和一只受伤的鹰。我们无疑看到中国正在崛起,正向东盟展开温柔的魅力攻势。”而美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正在不断受到侵蚀。中国的强势和美国的懈怠“正在影响亚洲的态势”。

“忽视东盟”与“负责任大国”

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既是冷战的前沿,也是热战的战场,地区局势激烈动荡。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东盟国家基本都被纳入美国的“冷战战略体系”,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密切。

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受西方散布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一些东盟国家仍担心中国实力增大后会在南海有争议岛屿问题上不利于己。同时,出于对地区大国权力“真空”的忧虑,东盟继续推行“大国平衡”政策,以使东盟在地区事务中能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平衡政策对美国有较大倾斜。

这一时期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却在进一步下降。美国虽多次承诺将继续关注该地区的事务,但东盟仍对美国把军事力量投入东南亚的决心表示怀疑。东盟自身也很矛盾,一方面对美国不断以人权、民主为借口干预东南亚事务表示不满,反对美国在东南亚大规模驻军;另一方面,仍把美国作为维护地区安全的主要保障。东盟一些国家主张以其他形式与美国开展军事合作,如向美提供急需的飞机、舰船的降落、停泊地点,并提供维修、补充给养等。东盟还多次与美国举行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美国也希望利用东盟加强对中国的遏制,插手南中国海问题。此外,美国还是东盟的重要投资伙伴和出口市场,对东盟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盟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不仅没有对其盟国——泰国、菲律宾等迅速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趁火打劫,否定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抨击东南亚领导人提出的“亚洲价值观”,要求东南亚国家更加开放市场。

而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不但积极提供经济援助,而且宣布保持人民币不贬值,从而遏制了危机的恶化,树立了负责任的地区大国形象。

“反恐战场”与“经济伙伴”

9.11事件后,由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有众多穆斯林,并存在一些极端组织,其中有些更是与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有联系,故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于2002年3月正式宣布将东南亚开辟为反恐“第二战场”,并加快了重返东南亚的步伐。而东盟国家领导人也欲借美国之力增大对国内极端势力的打击力度。不过,由于东盟各国的具体情况以及与美国的关系亲疏不同,因此对美国在东南亚开展反恐战争的心态和立场也不尽相同。

菲律宾阿罗约政府公开宣称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将美军引入境内打击恐怖分子,并与美军频繁开展联合军事演习,还向伊拉克派出军队等;印尼恢复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接受美国的反恐经援和人员培训等;马来西亚也与美国加强了军事合作与交流;泰国与美国在联合追捕恐怖分子方面成果显著;越南与美国的关系已实现“完全正常化”;而新加坡从来不掩饰对美国的支持。

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多数东盟国家都希望在与美国合作反恐时保持低调,以免引发国内穆斯林的强烈反弹。印尼在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同时,注意不与其过分亲密。越南为避免引起中国的疑虑,对与美国开展军事合作态度谨慎,并对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怀有戒心。马来西亚也不断抨击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展开的军事打击。此外,许多人还担心,一旦恐怖主义威胁消失,美国又会把东盟抛在脑后。

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成就引人瞩目。东盟也希望搭乘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列车,以减少对西方国家的依赖。2001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大关,东盟与中国互为第五、第六大贸易伙伴。但另一方面,东盟也担心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冲击东南亚市场,减弱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并在东亚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国则不失时机地提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在具体政策上作出较大让步,被东盟所接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