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环球在线首页
中文 | ENGLISH
 
 
 
 
 
 
 
十七大代表访谈:专访中国玉米杂交之父
2007-10-15 10:14

李登海接受新华网山东频道总监郝桂尧采访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他向我们走来。一身工作服,一双沾满泥土的旅游鞋,加上被太阳晒黑的面孔,使他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土地气息。如果不是当地宣传部同志的介绍,我肯定认不出他了,这个朴实的汉子就是十七大代表、被称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不太喜欢表达的李登海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李登海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是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他因为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据介绍,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最多时推广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3。2004年2月20日,他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6月21日,李登海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一起,被授予200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我们曾多次约李登海到新华网做客,但是因为玉米新品种试验正进入关键时期,他整天呆在玉米地里,抽不出时间。9月28日,冒着毛毛细雨,我们专程来到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在一片玉米地附近的招待所里,利用中午时间对李登海进行了专访。

【记者】李院长,首先我代表新华网的网友对您当选为十七大代表表示热烈祝贺!请问您现在心情如何?

【李登海】这一段时间,我忙碌中又很激动。能当选为十七大代表,我非常高兴!能代表这么多党员,参加党的代表大会,我感到担子很重。

我们党作为一个光荣、正确、伟大的党,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强大的新中国,又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进入了小康社会。目前,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会更快发展。这证明了党的伟大决策是正确的。

参加十七大,是我的一个学习机会。我要通过大会,把我们党的最新精神理解好,领会好,并完成大会交给的各项任务。

【记者】您把“温饱”这个词说得特别重,因为您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据说搞杂交育种,成功的几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许多农业育种专家一生也培育不出一个优良品种。而您从一个农民技术员起步,30年间培育出30多个高产玉米新品种,这是为什么?

【李登海】这也不是命运特别青睐我,可能是因为我和玉米有缘,而且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初中毕业是在1966年,家里成分不好,不能继续上学,就回村里务农了。那年我17岁,正是激情燃烧的时候,种地都特别认真。我记得在小本子上抄录过一段马克思的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陡峭山崖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年后,因为我种的地产量高,就选进村里的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当时的胶东农村正提倡"科学种田",咱这里正好是山东莱阳农学院的科研基地。引种新的粮食品种,进行高产栽培试验是我的主要工作。我和村里的年轻人整天琢磨怎么提高粮食产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份材料说,美国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而当时我们的亩产只有200多公斤,这让我吃了一惊。

当时,咱这里种的玉米品种是“二马牙”、“小粒红”,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我想,要想高产就要培育新品种,我一定要培育出高产的玉米种来!从那时起,我白天在玉米地里干活,晚上就学习有关育种的理论。我第一次创高产的时候,把所有本事都用上了,施肥,播种,间距,行距,算得非常清楚,我天天到地里,就是外出办事回来,也要打着手电到玉米地里转一转。那一年,玉米长得又高又大,亩产达到512公斤,超过了1000斤,大家非常振奋,看到了赶超美国的希望。1973年,我种的夏播玉米亩产达到620公斤。1974年,我被推荐到莱阳农学院,去学习玉米育种和栽培原理。我在教室前种了一块玉米,边学习边实践。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刘恩训教授送给我20粒美国杂交种子,我回家开始了新的一轮育种实验。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专家,就要比其他的科研专家吃更多的苦,遭更大的罪。如果你不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像养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机遇随时可能从你身边溜走!

【记者】您在已经小有名气的时候,为什么去了海南?而且至今已经有29个春节是在海南过的。

【李登海】因为我遇到了一个槛儿。就是从开始育种后,8年时间了,种了120多个品种,120多个高产田,始终无法超越亩产700公斤这个瓶颈。当然,我也有了一个新的动力,就是入党。1976年2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想,我是一名党员了,要做得更好。为了和时间赛跑,我要把一年当成两年用,而冬季育种条件最好的地方在海南,我去海南是为了加代育种。

大概是在1977年冬天,我和同伴一起来到海南陵水县荔枝沟,这里是黎族兄弟的聚居区,当时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我身上背着干萝卜丝和猪大油,还有老师送的20多颗玉米种子,用了八天八夜,从莱州到了海南,什么交通工具都坐了。当时莱州还叫掖县,和陵水相比,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荔枝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寨,这里的试验隔离条件好。没有住的,我们自己砍来树枝,搭起窝棚住,既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更挡不住蚊虫、老鼠、毒蛇。遇上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后来住进一间没有门板的小茅屋,吃饭就更简单了,三块石头支上口铁锅,用干萝卜丝煮一锅汤,下进去面疙瘩,就是主食了。我穿一条短裤,整天都被汗水浸湿了。虽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育种工作仍要进行下去。

我把带来的育种材料一粒一粒仔细地播进地里,浇水、除草、灭虫,起早贪黑;怕黎族老乡的水牛跑进地里糟蹋玉米苗,我们就上山砍来树枝圈起篱笆墙。砍树枝的时候,一不小心,盘踞在树上的毒蚂蚁就会落到头上、脖子里,痛痒难忍。衣服、裤子撕破了,身上挂出一道道血口子,那时候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披荆斩棘。

给玉米杂交必须进行人工授粉,必须在夏天最热的季节进行,而且越是天最热的时候越要在地里工作,在玉米地里钻上一趟,不仅全身会被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而且四十多度的高温下一般人都会中暑。

1979年,我们成功研制出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亩产高达776.6公斤,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更重要的是,从这时起,我确立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高产研究的方向。这是我进行高产玉米研究的“第一个高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 | 人民网十七大报道 | 新华网十七大专题 | 央视国际十七大专题 | 中国网十七大专题 | 搜狐喜迎十七大 | 新浪十七大专题 | TOM十七大专题 | 腾讯迎接十七大 | 网易十七大专题 |